山东农业大学:向着一流奋进

2023-11-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苏威豪)山东农业大学作为具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省属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排头兵,始终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发展需求,奋力实现原创性成果,在“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助力中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近几年,山东农业大学在人才培养与引进、学科师资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综合办学实力不断攀升,书写出山农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群贤毕至 精益求精

  山农坚持按照“双一流”建设和本校“十四五”规划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做好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教师队伍的工作。

  在人才培养方面,山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思政课+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思政育人格局,获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和思政金课10门、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优秀案例8项;改革齐鲁学堂机制、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462人;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3个、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16个;一级学位博士点12个、一级学位硕士点2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5个。

  在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山农引进了高层次人才百余人,形成了以3位两院院士领衔,包含40余位国家级人才和80余位省部级人才的高层次人才队伍。近年来,山农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相继问鼎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大奖、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多篇重大原创性成果。

  在学科建设方面,山农形成了“优势农业引领带动、特色理工融合推动、竞聘人文学科辅助联动、前沿交叉学科创新互动的学科整体布局。农林学科位居QS世界大学学科200强,新增ESI全球前1%学科4个,总数达到6个,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作物学获评A-,园艺学、生物学获评B+。作物学、园艺学列入教育部“十四五”期间重点支持计划。

  下一步,山农继续坚持打造学科高峰,凝共识、促融合、求突破,积极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集聚领军型人才,做强学科核心要素,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急需,以服务求发展、用贡献求支持,汇聚起“冲一流”的磅礴力量。

  自立自强 成果涌现

  近年来,山农根植于深厚的人才基础,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勇挑科技创新重担,打造出了一股强劲的战略科技力量。

  孔令让教授团队挑起国家粮食安全重担,经历20年的持续研究,找到并揭示了抗小麦赤霉病关键基因的抗病分子机理和遗传机理,实现了小麦育种的成功运用;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陈学森教授,近40年如一日扎根于落叶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领域,主持的成果先后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将近30个自主产权果树新品种及栽培管理方法免费提供给果农,累计推广达800万余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余亿元;段巧红教授连续在《自然》发表两篇论文,为破解十字花科蔬菜育种“卡脖子”难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围绕种子、耕地,山农成功重组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启动土肥高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两大平台纳入国家创新基地新序列;立项各类科研项目(课题)3000余项,经费超15亿元;授权专利21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1100余件;在多个国际顶级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

  下一步,山农将广泛吸收国内外顶尖人才,持续聚焦粮食安全、绿色低碳等国家战略目标,发挥本校学科优势,总结凝练科技成果,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实施全产业链科技攻关,坚持解决农业发展中“卡脖子”问题,争取取得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

  脚踏实地 善作善成

  山农持续聚焦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积极组织科研攻关,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写进人民心里。

  2020年,山农成立了社会合作与成果转化处,专门负责校地合作和服务社会、科技成果推动与转移转化等工作。2020年以来,转化科技成果83项,转化金额6764万元。学校主要的农作物品种如小麦、花生、玉米等实现100%转化,平均专利转化率17.4%。如山农牵头组建小麦、现代设施农业等产业研究院,打造产业发展“航母”级平台;与泰安市共建泰山番茄创新研究院,与淄博市共建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沂源实验室;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196项、金额4.75亿元;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脱贫攻坚带头人等各类乡村振兴人才25万余人次。

  未来,山农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措施、推动多学科多业界深度整合、强化转化队伍建设,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开花落地”,为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山农力量。

关键词:山东农业大学、自立自强、善作善成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苏威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