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聚焦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积极实施“学科集群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两个战略,努力打造“点上有高峰、面上有高原”的学科生态体系,深入开展有组织科研,探索适应青岛大学发展现状和前景的学科生态建设路径。
学科集群化、交叉融合式发展
于“高原”上攀“高峰”
青岛大学紧密对接重大国家战略需求,围绕服务山东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的行动计划,做好顶层设计谋划。
学校以“学校抓学科集群,学院抓学科”为指导方针,根据发展基础和传统优势,把41个一级学科凝练组合成7个学科集群,重点打造“纺织+”“系统+”“医学+”3个“高峰”学科集群,着力建设“经管+”“文化创意+”“师范教育+”“新能源+”4个“高原”学科集群。
“为突出‘引领性’‘突破性’‘服务性’,学校将学科集群定位为集成学校优势学科和强势学科的‘学术航空母舰’。‘学术航空母舰’是以需求为牵引,以主建学科为中心、相近学科为支撑形成的学术共同体,亦是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型学术协同创新平台。”青岛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姜辉向媒体记者介绍道。
建设架构与体制机制创新
于“有组织”中求突破
在研究方向设立上,学校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综合确定重点研究方向。学校通过对学科集群建设架构与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有组织科研”。
一进入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院,就见数字医学与计算机辅助手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夏楠正通过手势向计算机辅助手术设备隔空传达指令,查看大屏幕中病人的器官病症。“我们做了大量的数字规划,获取了许多器官样本并对其进行数字化,所以在数字器官的收集上,我们就可以基于大数据的研究,进行更精确的器官病症分类,在提高手术效率的同时,更精准为个性化临床手术服务。”夏楠向媒体记者介绍道。目前,计算机辅助手术设备已在全国三百余家医院落地使用。
学校积极搭建学术创新共同体,推动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按照“统一规划、共建共享、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基本原则,着力破除学院学科壁垒和体制机制壁垒,推动在实现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转化上取得重大突破。
聚焦大目标
于“揭榜挂帅”中压实建设任务
在建设任务确定上,学校聚焦“大”字,瞄准国家和山东省重大战略,整合优势力量组建大团队。
在生态纺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记者们纷纷走上前,触碰一条通过纺织工艺制造的人造血管,既新奇又惊喜。“国家倡导研究需要研究什么?就是一个上书架,一个上货架。直接同企业合作,针对企业需求进行研发,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难题。”生态纺织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房宽峻介绍道。
青岛大学“纺织+”学科集群面向“科技、时尚、绿色”未来纺织发展方向,围绕纺织产业链薄弱环节,重点布局生态纺织技术、功能纤维与纺织品、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等5个学科方向。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学校按照学科方向,坚持“需求导向、开放引入”,采用“点将制”与“揭榜制”相结合的原则,组建形成多学院联合、多学科参与、层次结构合理的交叉研究团队。
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通过“揭榜挂帅”的形式确定战略科学家和各学科方向召集人,组成“战略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学者+博士后”老中青结合的学科团队,不同层次人才的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得到充分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