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会现场 本网记者 刘越/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刘越)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优化研究”开题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曲永义出席会议并致辞。
曲永义在致辞中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此次座谈会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本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优化研究”的研究课题于2024年8月申报,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又适逢民营企业座谈会召开不久后开题,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曲永义勉励课题组负责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推出更多具有原创性、理论性的学术成果,并表示将全力支持课题组,为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提供全方位保障,力争将科研成果做得更加扎实,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贡献力量。
课题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肖红军就项目的背景意义、核心问题、思路框架、难点创新、实施计划、预期成果等进行开题陈述。他说,本研究将坚持习近平经济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聚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优化研究”这一核心议题,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场景,以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需求为研究切入点,系统解构制度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点,探索制度环境优化的实现机制与政策保障等议题,按“理论基础—现实基点—功能分类—实现路径”递进式分析思路展开。各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就各自的研究内容进行具体介绍。
专家评议组对课题的选题价值、研究基础、分析框架、理论和政策意义等予以肯定,并从不同视角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
曲永义表示,课题组准备充分,研究基点把握准确,研究框架较为合理,期待课题组能够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他建议,课题组应提高站位、拓宽视野,立足国际环境快速变化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展开研究,关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推动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研究方向,通过细化研究对象,更为精准地把握研究内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项安波建议,一方面,课题组应加强理论研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内涵、发展定位等核心概念加以界定,在此基础上,还要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进一步展开探讨,明晰理论发展脉络,为现实研究提供学理支撑;另一方面,课题组应重点关注现实层面的政策执行和落实情况,聚焦具体问题,做好政策一致性评估,进而增强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曦辉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具有鲜明的互补性,亟须在理论上充分厘清二者关系,在价值判断上加以明确,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定位和发展逻辑提供具有扎实理论支撑的制度性安排。他同时表示,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积淀,使隐性治理成为与显性治理互为补充的存在,课题组也应考虑到这一因素,并在研究中加以关注。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瑛表示,该选题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她建议课题组在具体研究中充分把握不同研究视角,协调好宏观和微观的关系,以区域性为切入点,针对不同企业的发展规模、发展定位和发展重心展开差异化研究,通过专题研究明确政策建议的指向性和精准性。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戚聿东表示,该课题对政策把握精准,研究方法和研究课题组合运用恰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戚聿东认为,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已成当前共识,课题组应立足这一基调,从推动二者协同发展的大框架下展开研究,深入企业实际,加强一线调研,充分了解非公有制经济在现实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课题组针对评议专家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了回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社科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等单位代表以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