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中国与中亚五国交往史研究(第一期)”开题

2024-02-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4年1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中国与中亚五国交往史研究(第一期)”开题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等我院机构代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等院外专家,以及课题组成员共30余人出席了本次开题会。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田德文研究员主持。

开题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项目主持人、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研究员对项目的选题背景、研究思路、总体框架内容、预期成果等进行了陈述。孙壮志强调,中亚是中国重要的周边地区,对中国的战略意义重大,研究中国与中亚五国交往史既有学术价值,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和中亚的关系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定义:一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具备历史传统优势、地缘文化优势、政治法律优势。这是我们研究的关键基础,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论断。另一个是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守望相助、坚持共同发展、坚持普遍安全、坚持世代友好。我们需要站在这样一个高度进行破题,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分析中国与中亚作为不同体量、不同制度、不同文化背景国家合作的成功密码,探寻中国与中亚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和中亚国家现代化的比较认识,助力地区稳定和全球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苏畅、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包毅、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睿思作为子项目负责人或代表向专家评议组介绍了各子项目相关内容。

项目主持人、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研究员发言 主办方/供图

  在专家评议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研究员,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罗文东研究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季志业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许涛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李琪教授等专家对项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框架、成果设计等都给予了肯定性评价,同时对今后课题如何更好地开展提出了中肯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邢广程研究员发言 主办方/供图

  邢广程指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很重要,需要全面研究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关系史。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项目,项目应在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的前提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从推动中国与中亚五国关系的持久稳定发展着眼展开研究。

  罗文东谈到,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应该提出中国自主的中国和中亚五国交往史的理论和话语。同时,对中国和中亚五国历史问题的研究既要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尊重历史,同时也要适当观照现实。当然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

  季志业认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交往史需要认真梳理。从该项目的整体框架设计来看,课题组判断准确、准备充分,抓住了中国和中亚五国交往史每一阶段的基本特点。

  许涛表示,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到中国-中亚峰会的举行可以看出,中亚地区越来越受到中国的关注和重视。周边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所以该项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琪认为,认真梳理中国与中亚五国交往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项目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为理论依据,是一项新的、系统阐释中国与中亚五国交往史的重要课题。从项目的框架设计可以看出,课题组对中国与中亚五国交往史上历史事件和案例的线索把握准确,研究计划安排合理。

  专家评议组表示,课题组前期准备充分,选题立意深远,研究设计详细周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交往的历史脉络梳理详尽,对历史事件和案例的线索准确把握,对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为未来中国与中亚关系史的研究打下良好基础,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的周边外交。

  孙壮志对五位评议专家表示感谢,并表示项目组将积极消化吸收专家组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项目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力争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完成院党组交办的光荣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曾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