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这些资源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珍贵宝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传承至今,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靓丽名片,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使之被更多的人看到并接受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转化可选择的形式众多,在传播媒介方面既包括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亦包括网络新媒体、融媒体平台。在传播形式方面,制作周期较长的纪录片、动漫、影视剧、研学旅行课程等,制作周期较短的网络直播、短视频、综艺节目等都是互联网时代可被选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途径。近年来,随着自媒体视频的兴起,“李子柒现象”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蜚声海内外。李子柒受到国内外网友关注与支持的原因离不开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精心转化与传播。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源头活水。李子柒以乡土社会生活为视频拍摄对象,将日常生活中的农民闲暇以短视频的形式传播至网络,在海外迅速走红,其所打造的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景观客观上讲好了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践行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需要利用当今时代所有可被选择的形式与手段进行创作,在此过程中关键要把握好“形式”“神韵”“内隐”与“外显”四个维度的均衡与和谐。论文试以此四个维度为切入点对“李子柒现象”进行分析,以求为达到“形神兼具,表里交互,内外双修,隐显自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理念呈现可供借鉴的现实标准。
一、形式:大众媒介传播与受众本位创作
“李子柒现象”的出现得益于互联网时代“受众中心”与“双向传播”的媒体发展新形式。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媒体(media)就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现代汉语的“媒体”是西方舶来词,来源是拉丁语“medius”,意为两者之间。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中介,互联网被发明创造之前,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体的传统媒介话语权相对垄断,随着互联网的诞生与普及,人类社会的媒体传播业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信息的即时反馈成为常态,这使得传统媒体逐渐走下神坛,媒体传播的导向由“传者中心”转变为“受众中心”,“双向传播”取代单向传播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自下而上的民间发声渠道
传统媒体时代,媒介的发声成本较高,如电视、广播、报纸、期刊等发声渠道往往由国家或大型传媒集团运营,这一点在世界各个国家均不例外,媒体资源相对稀缺使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方式成为主流。互联网的普及使这一主流信息传播方式逐渐被瓦解,智能手机、电脑、平板等互联网终端走进千家万户,人际实时信息交互成为可能。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更开辟了一条自下而上的民间发声渠道,过去难以通过媒体发声的寻常百姓得以利用自己手中的互联网终端,在自媒体平台上实时发表观点与意见,呈现自身的情感与审美诉求,由此,普通民众视角下的民间生活图景得以自下而上的传播。
现如今,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认真思考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问题。一方面,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聚集着大量人才资源,使生存与发展呈现“内卷化”趋势,青壮年一代因此陷入“囚徒困境”;另一方面,巨型城市群形成所带来的“虹吸效应”使占据全国大部分面积的乡村人才流失严重,更有甚者,整个村子找不到一个年轻人。这一现状又进一步促使年轻人背井离乡,参与到一线与新一线城市的“内卷化”竞争中,形成恶性循环。这些问题致使社会上出现了对家乡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都市激烈竞争的厌倦情绪,这些情绪通过互联网自下而上传播开来,“逃离北上广”的社会现象便是具象化体现。互联网普及与自媒体兴起为李子柒提供了容易获得的发声渠道,使其可以利用YouTube、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自媒体平台分享视频。其制作的视频贴近乡土生活,巧妙迎合了当代大量网民的审美情趣,自然好评如潮。综上所述,李子柒视频的出现与“李子柒现象”的成功均是互联网时代民间发声渠道自下而上传播模式的产物。
(二)受众本位的网络传播格局
过去传统媒体通过单一信息传播渠道传播文化作品,被其传播的作品有可能被全国绝大多数受众群体观看并接受,如1986年上映的《西游记》、1987年上映的《红楼梦》等,这些文化作品在互联网普及以前凭借传统媒体垄断性的传播优势,成为家喻户晓的现象级节目,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成为一代人的青春回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输成本大幅度降低,文化作品的大众化渐渐被多元化所取代,被普罗大众广泛喜爱并成为时代记忆的文化作品已较难产生。当下,视频内容制作逐渐丰富多元、百花齐放,旨在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多样文化需求,以“受众中心”取代“传者中心”已是大势所趋。
以哔哩哔哩为例,其2009年创立之初是一个集动漫与游戏创作分享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站,现已发展为广受青少年网民喜爱的网络社区平台。哔哩哔哩之所以能够广受青少年网民的喜爱,正是得益于其受众本位的视频内容。该平台按照视频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目前已有34个分区与2,500余个频道,平台上海量的视频内容均由平台用户上传,受众可以采用点赞、投币、点踩、收藏、举报等方式及时反馈自身对视频的观感,平台会依据用户反馈的数据对视频上传者实行奖励与惩罚机制,国外的YouTube与之类似。这客观上促进了视频内容多元化发展,由于此类网络视频平台一改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之弊端,将“双向传播”模式合理运用,增加受众对视频内容的反馈渠道,使得视频内容创作更加符合观众的情感诉求。李子柒及其团队作品的形式也符合当下受众本位的视频创作理念,其所打造的中式田园生活在国内迎合了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对乡村慢速生活的美好想象,在国外满足了异域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朴风韵的兴趣与审美需求,李子柒在海内外声名鹊起正得益于此。
二、神韵:乡村文化记忆与社会观念诠释
“李家有女,人称子柒。”这是李子柒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的个人简介,自2015年李子柒以美食制作题材拍摄视频起,这个来自四川省绵阳市的姑娘书写了一段传奇的成名之路。其所打造的视频不仅在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等国内互联网平台吸粉无数,更在海外视频平台YouTube上大放异彩。视频中的李子柒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灵活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古人笔下诗意的田园生活用视频拍摄与剪辑手法进行还原,无论是打造古风新女性,还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抑或讲述民众的乡土生活,都生动鲜活地呈现出典雅而优美的东方神韵,成为风格独特的文化现象。
(一)民间视角的乡村文化记忆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以民间的视角记录了麦收时节农民割麦的场景,旨在反映农民生活之不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轮回中农家平淡朴实的生活总是围绕庄稼的生长时令进行。“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现已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人民编唱“二十四节气歌”,指导着中华大地上一代代农民耕耘劳作。当代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已无法体会到农民春耕秋收之辛劳,难以亲眼见证日常所食的庄稼作物被播种栽培,成长成熟,最终成为餐桌上一道道人间美味的过程。对此类过程的记录是李子柒视频的亮点之一,笔者就李子柒“一生系列”中“小麦的一生”“萝卜的一生”两则视频进行探究。
李子柒对小麦的记录始于2019年秋的小麦播种,播种后麦苗生长的过程被以延时摄影的方式拍摄下来,紧接着2019年小雪与2020年春分两个小麦生长关键时令的镜头衔接,小麦的整个生长过程一目了然。至2020年立夏,小麦完全成熟,李子柒与乡村民众在金黄色麦田中收割小麦的光景将白居易笔下农民在五月间刈麦的劳作场面再度呈现。李子柒与乡村民众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神情,新时代美丽乡村之风貌在寥寥数个镜头间被生动展现。随后,李子柒在视频中演绎了晾晒打麦、麦秆编草帽、麦子脱粒、磨面粉等小麦加工保存过程,并以麦子为食材制作出糖画、手扯麦芽麻糖、凉皮、烤面筋、手擀面、肉包子、肉夹馍等色泽诱人的美食,一株小麦便可有如此多的吃法,足以见得东方饮食文化之绚丽多彩。
萝卜是中国乡村极常见的一种食材,对萝卜的播种与采食同样需要遵循时令。视频以春分时节萝卜花开为起点讲述萝卜的一生,时至芒种,李子柒将萝卜花孕育出的大量种子采集回去,待到处暑时节将其播种,萝卜发芽成长的全过程被以短短数秒镜头剪辑记录呈现。斗转星移间已至冬日,落雪时节萝卜成熟,李子柒上山将萝卜从地里拔出带回农舍,萝卜缨子被用来喂牲口,洗干净的萝卜与白菜一道,或风干脱水,或腌制发酵,进行保存处理,真实的乡村生活场景被极大程度地还原复刻。时至小寒,李子柒以事先制作好的萝卜、白菜为食材,烹饪出风味萝卜干、盐排骨汤锅、腊肉白菜煲、酸菜饺子等年味十足的美食,在寒冬雪夜中与祖母一同享用,祖孙二人共聚天伦的温馨气氛令人动容,民间生活视域下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得以完美诠释。
(二)传统社会观念的当代诠释
当代中国社会,职场新女性在城市中随处可见,女性进入职场早已成为常态。男女平权得到广泛认同的同时,中国乡土社会组织的最小单元——“家”,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外卖、快餐的兴起为例,现代家庭男女主人快节奏的职场生活使此类用餐方式备受青睐,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现代家庭生活相较于传统家庭缺少了些许趣味与烟火气。李子柒视频的成功,迎合了现代都市人对传统家庭生活的怀念。
李子柒将传统家庭生活方式与当代女性主义思想相结合,打造“古风新女性”的角色,受到人们的喜爱。李子柒的视频以农家生活为关注对象,展现茶叶、笋壳粽子、腊肠煲仔饭、黄豆酱油、螺蛳粉、古方红糖等传统饮食的制作方式,记录麦子、萝卜、西瓜、葡萄、黄瓜、油菜、豌豆、芋头等农作物的“一生”,将传统乡村日常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拍摄剪辑,以视频的方式加以呈现,其所绘制的乡村生活图景,勾起了当代人对回归田园的向往。值得注意的是,李子柒在视频中的形象并非传统乡村社会中大门不出的深闺小姐,而是独当一面的现代女性。从竹沙发的制作到木活字的镌刻,从秋梨膏的熬炼到酱大骨的烹饪,李子柒所演绎的田园生活都由其一人完成,视频中李子柒形象的精神内核是一个不依附于他人的古风新女性,拥有现代职场女性的独立自主与传统乡村民众的生活气息,自然更易引发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内隐:田园生活诗意与传统美德表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含蓄与内隐是东方文化独有的浪漫,如何将这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美以视频形式呈现在普罗大众面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课题。李子柒的视频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其对慢速生活方式的快速表达与孝亲敬老观念的自然流露很好地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内隐之美。现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民众生活节奏加快,这是现代社会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压力在所难免,久而久之,对慢速生活方式的向往与怀念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新思潮,然而,回到原本的慢速生活是一件极不现实之事。李子柒及其团队运用镜头呈现于观众面前的中国乡土社会正是慢速生活方式的完美体现,此类视频迎合了观众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心理需求,感受独属于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细节与仪式感的慢节奏生活。此外,孝亲敬老观念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所在,古人对孝亲观念十分重视,李子柒的视频中展现的孙女对奶奶的孝顺与爱护,唤醒了民众对传统孝亲敬老观念的认同。不仅如此,透过李子柒的视频,中国“孝文化”也远播海外,得到世界范围内众多网民的青睐。无论是慢速生活方式的快速表达还是孝亲敬老观念的自然流露,李子柒的视频都生动演绎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隐之美。
(一)田园生活方式的诗意表达
法国文化理论家、竞速学提出者维希留(Paul Virilio)指出,“从最早的石器时代,人类为了食物而快速地追捕猎物,或为了不要变成食物而快速地跑给猎食动物追开始,‘速度’就一直占据着人类生存的核心要素”。他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竞速的历史,从远古到现代,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的生活节奏也在不断加快。现如今,我们正生活在这样一个“加速度”的社会,“快节奏”社会给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焦虑,人们愈发怀念从前的慢速生活。
古代无数文人雅士将回归田园生活当作心之所向,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大量来自乡村,对田地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此类文人如至暮年或官场不顺,多会选择衣锦还乡、反哺桑梓,这也正是田园诗歌在中国古代大量出现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使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城市转移,这使得乡村生活对于当今大量都市人而言是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李子柒将乡村生活的日常以视频的形式上传网络,满足了无数“农村都市人”对儿时美好生活的怀旧与追思,受到人们的喜爱。
大量村庄消失与农村人口流失使当代都市人滋生出对田园牧歌生活的美好幻想,然而,真实农家生活中一饮一食的制作过程相对繁琐漫长,生活在竞速社会中的我们已无法回到那个自给自足的缓慢世界。李子柒将酿酒、制糖、炒茶、种豆芽等非遗技艺或农家工作完整过程中的关键瞬间拍摄下来,以镜头衔接的手法加以剪辑,用视频的形式将其呈现,让观众在短短几分钟内仿佛置身于缓慢而恬静的世界里,真实农家生活方式中漫长的等待与辛劳被隐去,悠然自得的喜悦被放大。当无数为快节奏生活疲于奔命的人们打开视频,沉浸于李子柒所编织的田园“乌托邦”拟象之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情感需求被满足,从而会获得短暂的放松。
(二)孝亲敬老观念的自然流露
对于父母老人应该报以感恩与尊重的态度是人类社会之普遍共识。中华传统文化中“孝”的观念是与祖宗神灵信仰紧密连接的,传统观念认为去世的祖先是保佑家族平安顺遂的守护神,每逢重要节日家族后人要给去世的祖先供奉香火,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孝顺家族里健在的长者,晚辈后生不得对老人不敬。
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使远途出行极为便利,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大量年轻人因求学深造而离开家乡。随着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普及,跨地域的即时信息传输和视讯通话成为可能。这些因素导致因求学、工作等原因与家人长期两地分居的人口不断增加,对家中老人的牵挂与承欢膝下的渴望是在外漂泊的人们普遍的情感需求。在李子柒的视频里,中国传统的孝亲敬老观念得以自然展现。传统美食的制作是李子柒视频的重要主题之一,其制作的腊八粥、马奶酒、番茄酱、铜锅涮肉、酸萝卜老鸭汤等一道道美食令人垂涎,视频中每一份美食的烹制均由李子柒与祖母一同完成,李子柒完成主要工作,祖母在一旁帮衬,美食完成后,李子柒都要与祖母一同分享美食,视频在热气腾腾的饭菜与祖孙二人的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打动观众的不仅是那一道道诱人的美食,更是李子柒与祖母共享天伦之乐的温情。这种情愫无关地域、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乃人类普遍之情感,这也许正是李子柒视频风靡海外的深层原因之一。
李子柒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其在海外视频平台YouTube上的粉丝数量达到了1,990万,可谓火遍全球。视频中的李子柒以现代职场女性的独立自主为精神内核,以传统乡村女性的柴米油盐为生活方式,向当下竞速社会中的观众提供缓慢世界生活的拟态体验,并自然传达人类共通的孝亲敬老观念,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李子柒视频火遍海内外,获得全世界网民的追捧。李子柒的视频作品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隐之美,对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转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外显:古法技艺展演与智慧匠心传承
李子柒以视频为媒介,成功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她的视频所展现的田园美食与手工技艺,巧妙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会贯通于无形之中,令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观众为之动容。中国素来以美食闻名世界,中餐不仅满足广大中国民众的味蕾需求,而且广受海外人士的好评。我们通常从“色、香、味”三个维度来评价美食,但视频形式展示美食所面临的局限在于其仅可展示其“色”的部分,而“香”与“味”则需要观众通过观察“色”和声音的辅助来想象。这就更加考验美食类视频的制作水平,鲜美诱人的“色”与恰到好处的“声”都显得极为重要。李子柒的视频在古色古香的田园美食呈现上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中国先民的勤劳和聪慧充分地体现在博大精深的手工技艺之中,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到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再到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都展现了中国古代手工技艺的灿烂辉煌,李子柒的视频用心考究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
(一)古色古香的乡间田园美食
中国饮食种类浩繁,仅按地域来划分就可分为“八大菜系”,每一菜系又有其各自庞杂的分支,如此细分下来,名目种类多不胜数。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旁白讲故事的形式辅以精良的画面制作呈现了中国大江南北之各色美食与人生百态,收获了来自海内外观众的普遍认可。田园美食是李子柒及其团队视频素材的重要来源,所烹饪的食材多取自农家田园与山野之间,茶叶、冰糖、辣椒、茴香、八角等传统中国家庭里常见的佐料被其巧妙运用。视频中,李子柒使用大铁锅土灶、黑瓷瓦罐、竹桶盘等具有田园古风特色的器皿盛放美食,让人们在欣赏中餐制作的同时更领略到只可意会的东方神韵。论文将以李子柒及其团队所制作的“青梅宴”“阿胶固元膏”两则视频为例,进行深入探究。
“青梅宴”的视频以清晨薄雾中的山林为开场镜头,衔接了李子柒与祖母在菜园采摘青梅的情景。在没有画外音的情况下,视频仅用短短5秒钟的两个镜头就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时间、地点、事件、人物齐全的田园生活景象。没有任何解说,悠然自得的乡村日常生活状态就已经以画面语言生动呈现。整个视频用不到9分钟的时间展示了盐渍青梅、青梅酒、青梅露、脆梅、梅子肉、梅子露蒸鱼的制作方法,其中盐渍青梅、青梅酒、青梅露均需要较长的制作时间,视频只选取李子柒搓盐杀青、熬糖浸泡、消毒装瓶、开瓶享用等关键步骤进行拍摄,青梅封瓶后的漫长等待过程则通过皓月当空、雨中树苗、云间天光等象征时光流逝的画面来表现,以此类画面衔接酿制青梅的数个动态制作步骤,既保证了快节奏叙事风格,同时又为整个视频增添了几分含蓄的中国古典之美。
古代中国乡村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重农抑商的大背景下,小农家庭生活长期维持男耕女织的自产自销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已在城市乃至乡镇逐渐消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健康无污染的食品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加之不时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人们自然会对过去自给自足的乡村生活充满向往,将回不去的乡间田园视为令人艳羡的健康养生之所。与大多数美食制作类节目不同,李子柒的美食制作是从原野间食材的采摘准备工作入手的。例如,在“阿胶固元膏”的视频中,李子柒从在树上采摘核桃开始,准备制作这道美食所需要的原料,包括核桃、红枣、黑芝麻、黄酒和阿胶等。虽说这些食材并非全部出自李子柒的田园与当地山野,但李子柒上树采摘核桃的开场镜头与衔接其后的自酿黄酒开封镜头,依然使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情调得以彰显。
(二)匠心独运的手工制作技艺
在浩瀚且璀璨的中国历史上,诞生过无数能工巧匠。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明见证了中国人的巧思与智慧,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今的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商品的对外输出使“Made In China”的标志在世界各地随处可见。然而,由于机械化生产与流水线作业的普及,传统手工技艺正在逐渐淡出现代国人的生活。剪纸、木工、织布、搓麻、缫丝等中国古代乡村生活必备技能,在现代人看来已成为陌生事物。在李子柒的视频中,大量传统农家手工技艺被用心考究地呈现出来,透过她的视频,观众得以领略中国传统技艺之精巧。以李子柒短视频中的“竹沙发”“流觞曲水桌”两件家具为例,进行探究。
竹子与松柏四季常青,梅花凛冬而开,因而此三物被中国古人视为“岁寒三友”。竹子因笔直且多节的特点被传统士大夫看作有气节的君子之象征。时至今日,竹子依然是中国人喜爱的植物,乡村庭院前人们喜种竹子,吃饭用的筷子,晾晒用的衣架,扫地用的扫帚等,随处可见的生活用品也均取材于竹子。竹子甚至可以被打制成家具,李子柒就在视频中展示了竹沙发的制作技艺。制作竹沙发的视频从李子柒在山林砍伐新鲜的翠竹开始,第一个镜头是一株鲜绿的竹子,配上鸟鸣声为背景音,更显山林之空灵,“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书写在古籍里的诗意情景得以完美诠释。视频中,李子柒从测量竹子长度到竹身侧枝修边打磨,从沙发部件的制作和榫卯结构的拼接,全部独立完成。关键镜头的剪辑衔接与漫长制作过程的倍速处理相结合,让观众在不到7分钟的时间里见证竹沙发的制成。人们在感叹中国传统木工技艺之精湛的同时,也为李子柒所演绎的中国匠人精神所折服。
“流觞曲水”是王羲之笔下《兰亭集序》中,东晋文人雅士聚会的经典场景,表现春游宴会的场景。李子柒以视频形式展示了流觞曲水桌的制作工艺。该视频第一幕为2021年春末李子柒陪祖母看古装剧,剧中出现的流觞曲水桌引发了李子柒的兴趣,于是她以旧木床为原材料开始了流觞曲水桌的制作。从桌身的治虫到内部防潮,从水泥沟渠的塑形到防水层的涂抹,再到假山石的采集与桌上盆景的固定,流觞曲水的微型景观鲜活地呈现在方寸之间。桌子打制完成后,李子柒以茶叶为辅料烹饪出茶醉小龙虾、五谷茶香饼、茶熏排骨、茶香鸡汤等美食,并与家人一同享用。夜色朦胧中,一道道美味随着沟渠里的水流在桌上转动,视频在推杯换盏与欢声笑语中进入尾声,观众透过这则视频得以体味千百年前古人春日宴上“流觞曲水”之风雅格调。
五、结语
2023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论断。文化主体性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实现精神上的独立。中华文明之底色是农耕文明,中国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中华文明是植根于乡土社会的文明,传统村落对文化的承载力令现代城市望尘莫及。振兴发展中国乡村文化不仅能向世界彰显中华文化之主体性,而且以此为契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社会的全面落实。如何有效利用中国乡村社会丰富且鲜活的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值得当前学界认真思考,其中,对文化资源转化策略的把握至关重要。“李子柒现象”为近年来乡村文化资源传播利用的成功实践案例之一,论文总结其践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经验,为新时代在乡村生活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可行路径。
随着互联网与自媒体的兴起以及个人移动终端的全面普及,“李子柒现象”已成为当今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当下,如李子柒一般出身草根,凭借人气与流量迅速获得公众话语权、传播权与曝光度的网红艺人并不罕见,其中也不乏有志于推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在力量。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拥有厚重的历史传统与丰富鲜活的民俗文化,从不缺少对外传播素材,只是需要深入民间,挖掘并展现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就此而论,“李子柒现象”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样本,也为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开辟了可供参考的行动路径,对后来者具有启发意义。基于“李子柒现象”的研究,从细小个案出发,以“形式”“神韵”“内隐”与“外显”四个维度探寻其走红海内外的成功经验,并从这些形而下的方法与手段中总结提炼出“形神兼具,表里交互,内外双修,隐显自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理念。在媒介传播方式变革的新形势下,以恰当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文化主体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媒介传播的即时性、平民性、碎片性与多样性,创作出符合当今国内外民众审美需求的优秀文化作品,是需要持续深入探讨的课题。在可预见的未来,“李子柒现象”将成为一个经典且独特的案例,其创作传播理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实践值得更广泛地学习借鉴和推广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