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识取意,蔚为大观

读宋烨《诗与识: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统一论》

2025-01-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宋烨的英文著作Poetry and Power of Judgment: The Aesthetic Unity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在英国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在此之前,中文版《诗与识:中国古典诗歌审美统一论》已率先问世。Poetry and Power of Judgment一书翻译了《诗与识》的大部分内容,除了原著最后一章之外,其余章节均被翻译成了英文。这本书源自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攻读博士的毕业论文,作为学生时代的好友,古典诗歌中知识与意象的关联性,乃是我们热切讨论的话题之一,俟著作终得出版,余有幸拜读,受益匪浅,兄嘱总结一二,自然当仁不让。如大家所知,劳特利奇出版社注重中西学术的交流互通,宋烨的著作正是抱持会通中西文艺理论思想之宗旨,这也是被资助并顺利出版的先决条件。由此在阅读其著作时我们不妨以一种阐释学的路径探索作者写作的心路历程,我们将在理论问题、哲学分析、审美鉴赏三个方面,向读者加以介绍这本书。
  首先,在理论问题意识上,全书最大的理论问题意识就是“古典诗歌带给人们的那种审美愉悦感究竟从何而来?”这个具有迫切性的问题指引作者探索古典诗歌审美活动的本质,并引发一系列问题,如“无论人们彼此的审美见解有多么不同,关于一首诗其审美价值的评判是否存在一个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正确的、具有规范意义的见解?”“如果有,使这个见解得以获取普遍有效性的条件是什么?”“决定古典诗歌作品其艺术价值高下的根本条件是什么?换句话说‘诗到底以什么为主’?”“‘概念’和‘意象’分别在缔造古典诗歌艺术之美的创作活动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内容’和‘形式’的范畴划分是否是考察和理解古典诗歌艺术本质的最佳思维工具?”“诗人们在作品中对情感的文学表现何以本质上是一种理解世界的认知活动?”这些问题富有理论眼光,并且指向了关于中国古典诗论当代诠释的理论脉络丛,由此生发的关键范畴和有待验证的假设,直接叩问古典诗歌文学审美的核心领域。
  其次,本书的哲学分析能力,也是应被称道的部分。宋烨强调中西古典文论的对话和共情,他长久以来追寻可供交流互鉴的中国诗学研究范式。书中典型的如前三章关于叶燮“活法”与康德“不确定概念”之间的比较考察,第五章第一节中对“辞前意”与“辞后意”之间关系的论证,第六章第三节中对文意与声调各自对作品文气影响之分量的考察,第八章第二、三节中对诗歌与历史深刻分野的辨析,第八章第三节中对“意境”概念中知性内涵的确证,第九章第四节中对杜甫的“诗识”与杜诗艺术知性价值的揭示和阐述,均具新意。宋烨的哲学分析学养也颇为深厚,他在书中先后创造性地提出并论证了:古典诗歌作品的普遍基本结构是“概念性命意”与“意象性命意”之间相互结合,并联结声调方面的要求,形成了整体的综合审美效果;发现了始于宋代盛于清代的“贵识论”这一诗学传统,将“识”(判断力)置于诗学思维活动的中心位置,以“识”去统摄“意”,以“意”去统摄其他核心诗学概念,以建立其诗学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体系,这就是宋烨经常提到的“源识取意”。以上两点奠定其诗学理论体系的中国属性;以及论证了康德美学中所谓的“不确定的概念”是如何具有知性普遍有效性的,中间联系了自柏拉图到普特南等思想家的相关论述,这解决了其理论中的哲学基础问题,构成了他理论的世界美学属性。此三点相互结合形成了最终统一的理论大厦。这种跨越中西的学理思辨,对于作者的哲学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而究其学术背景,这与宋烨曾在本硕阶段深入研究西方法哲学的学术背景,不无关联,这为其奠定了跨学科思维的基础。正如作者自己所言,他在读大学时读到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分析法哲学家赫伯特•哈特在其《法律的概念》中如何探寻“法律规范性”的来源这一基础法哲学议题,我们也知道韦勒克在其著名的《文学理论》中指出价值与规范,而非惰性事实,才是文学研究应真正关注的地方。宋烨也试图在他的诗学理论中探寻诗歌审美价值以及“审美规范性”的来源这一基础性的诗歌哲学议题。例如在涉及核心诗学概念“意”的时候,区分出“概念性命意”与“意象性命意”,并围绕“概念性命意”的创造和组织,抽象出五条审美规范,即相似律、反差律、邻近律、因果律、理由律。这些律则,成为诗歌审美价值形成的保障。
  最后,关于该书展现的审美鉴赏能力,更是值得一提。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我和作者互为学伴,亦常与之赏析历代诗作,寻觅佳句,慨然称颂。闲暇之时,宋烨爱好创作古典诗歌,个人诗集《源识集》收录了十余年耕耘之作,其师蒋寅先生作序评之,“意气矫矫,不唯今世不数见,即于前人中亦鲜觏见”。或许是古典诗人的缘故,宋烨可算是文学上的一位实战者,其审美鉴赏经验真切,使得他在鉴赏诗作时总能有很好的把握,并敢于表达自己的判断力。《诗与识》(Poetry and Power of Judgment)一书来源于作者在生活中发现的真实审美问题。正如他在书中指出,当下社会对古典诗歌的审美判断存在着广泛的分歧,基于现实审美现象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将注意力放在了诗歌阅读的本质问题上。作者尽可能地从中国诗学史与西方艺术哲学史中寻找支持,并将审美活动视为一种特殊的判断力活动,最广泛地把风格各异的诗人与立论不同的诗论家协调起来,寻找他们在关于审美本源的认识上的一致性。书中结语中提到,统一论不是将诗歌的审美鉴赏统一到一种所谓最好的艺术风格理念之中而排除异己者,它毋宁是将世人纷繁的审美态度统一到一种人类理想的并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能力之中,亦可以说是统一到一种开怀服善的智识格局之中。“爱知性的灵魂自然不会拒绝任何一种被诗人成功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这种包容的理论立场也反映了宋烨包容的审美趣味。能看出,他对诗歌有着真实的情感反映,这种审美趣味让作者的理论知行合一。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Poetry and Power of Judgment一书是由作者自己独立承担完成的翻译,前后历时近三年,其中的行文符合学术英文的文笔,用词老道,一些关键词翻译得较为精恰,如“识”(judgment)、“意”(intent)、“活法”(animate law)、意境(ideorealm)、“审美趣味”(aesthetic taste)、“知性特质”(cognitive attribute)等。这些译法均有西方汉学以及西方艺术哲学的既成习惯译法作为基础,在英译风格上与更广泛的英文人文学术相协调,例如康德《判断力批判》英译版Critique of Power of Judgment、鲍桑葵的《西方美学史》的英文版A History of Aesthetics、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的《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的英文版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宋烨平时对这些英文学术著作的阅读较为深入,也善于模仿他们的行文方式,这是我日后应当向他学习的地方。
  (作者刘新宇 中国艺术研究院 副研究员)
关键词:古典诗歌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翁腾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