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傩戏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是走在学界前列的,现在学界所熟知的研究傩戏的文章就是王兆乾于1953年发表于上海《文艺月报》7月号上的《谈傩戏》①一文。该文对安徽池州傩戏进行了介绍性研究。然各种原因导致当时傩戏并未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直到20世纪80年代,报道性、介绍性和学术性文章不断出现,学界逐渐掀起了“傩戏热”,如:1987年,安徽池州举办了“全国首届傩戏学术研讨会”;1988年11月,贵州省举办了“贵州傩艺术形态展”和“贵州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并召开了“中国傩戏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之后,一些省市还相继成立了地方性的傩戏研究会,进一步助推了傩戏研究。安徽傩戏尤其是池州傩戏成了学界聚焦的对象。围绕着池州傩戏的资料整理、形成时间、傩面艺术、剧本、文化内涵及其特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②。
在现今的安徽省域范围内,池州傩戏无疑是安徽省傩文化的重要构成,不过,在池州市域范围外,也存有傩文化。本文把现今安徽省域内的傩戏傩文化统称为安徽傩戏。随着对安徽傩戏进行普查、调研、整理及基础性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以及各地较有影响的傩戏表演和文献不断出现在学者与大众的视野,进入21世纪后,安徽傩戏研究依然表现出强劲势头。今对CNKI数据库提供的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报纸、年鉴、图书、专利、标准、成果等子数据库进行统一检索,检索条件设置为:时间范围为2001年12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两个检索项都选择“篇关摘”,两个检索项间的逻辑关系为“and”,一个检索项的检索词为“傩”保持不变,另一个检索项的检索词依次为“贵池”“池州”“徽”“祁门”,对四次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去除一文多发、简单介绍、记者报道后,共得到有效学术成果195篇。这些研究成果表征出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发展趋向,对今后傩学界有什么样的启示。本文正是立足于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以期借助对具体微观的傩戏研究剖析,为傩学界今后的学术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对研究成果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CNKI数据库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即基于数据的客观统计分析是我们清晰认识研究成果所表现出来的特点的重要依据。结合CNKI的这一功能及笔者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表现出如下的特点。
(一)研究成果整体呈上升趋势
经对195篇研究成果的刊发分析,发现2001年、2002年的研究成果都比较少,每年仅有1篇研究成果,2003年有3篇研究成果,之后每年的研究成果都在3篇或以上,2016年研究成果达到19篇,随后虽然数量有所减少,但都在12篇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受到了学界的重视,总下载次数高达71097次,总被引数达970次,篇均被引率为4.97(图1)。无论是从下载量,还是从篇均被引率,都可以看出这些研究成果在不断被学界查阅、引用。当然,不同的文献被引用或被学界的认可度是不同的。这195篇成果中,被引次数达两位数的共有25篇(表1)。高居被引用榜前列的主要是学位论文,这既与学位论文研究开展较早有关,更与学位论文做了较多基础性调研,采用了一些新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丰富有关。一些期刊论文的高引用率,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有关安徽傩戏的研究热点所在。就整体被引用文献类型而言,期刊论文占比为49%,博士学位论文占比为38%,硕士学位论文占比为12%,辑刊论文占比为近1%(图2)。
▲图1 CNKI提供的计量可视化分析—指标分析与总体趋势分析
▲图2 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成果被引用文献类型占比图
(二)成果的作者及其单位构成分析
经对这195篇研究成果的作者进行统计,可知署名作者共155位(撰写论文情况见图3),每位作者的研究成果数量不一,有的仅是与其他作者合作完成一篇或两篇论文,有的撰写了多篇论文。就数量而言,排在前十位的作者撰写论文数量都在4篇或4篇以上,多者如孟凡玉有12篇(前十位的作者及撰文数量详见表2)。
▲图3 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论文作者发文数量示意(篇)
对这155位作者刊发文章时所署单位进行分析:首先把同一论文同一作者题署两个单位的进行处理,即仅保留其主要任职单位,如在职攻读学位时同时署任职单位和攻读学位单位,就只保留其任职单位;把任职单位和兼职单位同时题署的,只保留作者的任职单位;同一作者先后任职于两家或两家以上单位的情况,则不做改动;对同一单位不同二级部门的,则统一为单位,不计二级部门的区别。依此标准进行统计,可得知155位作者共来自86个单位(图4)。据之可知,池州市作为安徽傩戏保存比较好的地域,且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的第一篇傩戏文章介绍的正是池州傩,可能是受这些因素影响,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的学者队伍中,来自池州本地的占绝对优势,如任职于池州市本地高校池州学院的作者就有28人,如果虑及池州学院是在2007年由池州师范专科学校改名而来,那来自该单位的作者就有32人。另外,处于前八位的单位和作者人数分别是:安徽大学11人,安徽工程大学10人,黄山学院8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7人,安徽工业大学5人,安徽师范大学5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安庆师范学院、山西大学均3人,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太原师范学院、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宜春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徽商职业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大学均2人。这一名单显示出这些单位多是安徽省内的,而一些非安徽省内的则表现出两种共性:一种是作者因攻读研究生学位而以安徽傩为研究对象;另一种是作者多为安徽籍人,因学习或工作而到安徽省外的单位,但因对安徽傩戏有情怀或有研究的便利而以其为研究对象。
▲图4 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论文作者单位发表论文示意(篇)
单纯从安徽傩戏研究成果的数量上来说,可知安徽省内研究学者应产出较多的研究。据现有数据,我们若暂把两位或以上合作完成的一篇论文视作每人皆有一篇研究成果的话,池州学院产出的成果达59篇(含池州师范专科学院5篇),数量最多。随后的单位和论文数量分别是:安徽职业技术学院17篇,安徽大学、黄山学院均13篇,安徽工程大学12篇,安徽师范大学9篇,杭州师范大学8篇,安徽工业大学6篇,徽商职业学院6篇,中国艺术研究院5篇,厦门大学4篇,安庆师范学院4篇,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西大学、苏州大学、贵池区文联均3篇。从此数据可以看出,安徽省内单位产出的成果数量占比约为88%,凸显了安徽省内对安徽傩戏的关注与重视。研究成果所获基金支持亦可佐证此结论。195篇研究成果中受到基金支持的有100篇,其中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单独支持的共计7篇,国家哲社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支持的共1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共同支持的共1篇,四川省、云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和浙江省设立相关基金支持的共计5篇,国家哲社与安徽省相关基金共同支持的共计5篇,教育部和安徽省相关基金共同支持的共计4篇,国家级大学生基金和安徽省相关基金支持的共1篇,高校学科(拔尖)基金与其他基金共同支持的共1篇,江西省和安徽省基金共同支持的共1篇。据此可知,受基金支持的成果完全与安徽省设立基金无关的共计14篇,安徽省与其他基金共同支持的有12篇,其他74篇都是受安徽省内各种类型基金支持的项目成果。基于此数据,我们甚至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安徽省各种类型的基金支持开展有关安徽傩戏的研究,才使得安徽省内众多学者较为关注安徽傩戏的研究并产出较多成果。
(三)利用Citespace对研究成果的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是一款用于分析文献关系及借以察知研究热点的工具,在此仅用以分析195篇研究成果呈现出来的相关热点。在把阈值设定为“1”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研究成果的共现关键词可视化呈现如图5。在这张图上,一些高频词汇就以较大字号呈现,随着关联度或频度的降低而字号渐小。为了能够更好地标示出新世纪安徽傩研究的高频关键词,我们把阈值提高到10,这样,一些低频关键词就不再出现,据之操作将呈现如图6。在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池州傩戏、贵池傩、傩戏、贵池傩戏、池州傩、傩舞、傩面具、面具、仪式音乐、地域文化、傩文化、贵池、池州、徽州、傩神会、宗族、仪式、保护、传承等词汇,表明新世纪安徽傩戏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着池州、贵池和徽州三个地理空间的傩戏展开,且关注较多的内容是傩面具、仪式性、傩音乐、傩舞、宗族性及对傩的保护和传承等问题。关于这一研究热点的认定,我们还可以通过Citespace提供的关键词聚类功能予以再次验证,在阈值同样设置为1时,我们可以得到其提供的如图7所示的关键词聚类。该图提供了12个聚类,依次分别是池州傩戏、傩戏、傩面具、贵池傩、面具、贵池傩戏、傩舞、池州傩、傩神会、地域文化、仪式和家族性,应该说这一可视化结果基本与前述高频关键词保持一致。
▲图5 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论文阈值为1时的关键词共现图
▲图6 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论文阈值为10时的关键词共现图
▲图7 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论文关键词聚类图
我们还可以借助Citespace提供的关键词与时间共有的可视化呈现方式,获知研究关键词的出现年度及研究热点的持续时长。如图8不仅显示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还能通过关键词显示该词汇与其他词汇间的关系,以及该关键词在之后的哪些时间段时内被使用,亦即学界对该研究对象的关注持续度及聚焦度。如主张对安徽傩戏借鉴数字化手段开展相关研究,从图6可知最初是2009年,之后出现了较多与数字化相关的安徽傩戏研究成果。再如从医疗角度探讨安徽傩戏,该图显示始于2007年,之后从此视角探讨安徽傩戏的成果渐多。另外,据可视化呈现来看,新世纪在保持对安徽傩戏本体研究的基础上,与社会需求、科技发展和相关政策保持一定的亲密度,如2012年出现的“非遗保护”,2016年出现的“数字技术”“动漫”“主题餐厅”,2022年出现的“5G时代”,等等,说明新世纪安徽傩戏的学术研究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纯书斋式学理研究,而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积极探讨安徽傩戏在新世纪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和走进当代社会的生活。
▲图8 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论文关键词时间柱图
二、对研究成果的综括性解读
CNKI在对195篇研究成果的学科分布可视化分析后显示,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学科占比为35.9%,音乐舞蹈学科占比为21.03%,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学科占比为14.36%,文化学科占比为13.33%,旅游学科占比为10.77%,揭示了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所涉学科的多样性。再如这些成果中的25篇硕士学位论文和6篇博士学位论文,所涉学科专业就有古代文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民俗学、人类学、美学、戏剧戏曲学、汉语言文字学、日语语言文学、音乐教育、传播学、工业设计工程、民族传统体育、中国史、中国现当代文学、新闻学、中国民间艺术理论与实践、音乐学、文化民族学、舞蹈学等。可以说,正是学界对安徽傩戏研究切入视角的多样化,使得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成果表现出常中有新、丰富多样的特点,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安徽傩戏本体的考察与解读
无论从什么视角切入安徽傩戏的研究,都要围绕安徽傩戏本体展开。换言之,只有对安徽傩戏本体的调研、考察和解读更为透彻,才能更为周延、全面地认知安徽傩戏的真实面貌和内在精神实质。安徽傩戏研究能够持续开展并产生出丰富而具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正是基于此类研究。新世纪不仅出现了进一步整理安徽傩戏资料的著作,如王兆乾等编《贵池傩戏》③、许晓丽主编《安徽池州傩戏剧本选》④等,学术论文也有较多继续对安徽傩戏进行考察、描述的成果,如:《明清两代安徽贵池傩戏探微》⑤《安徽省贵池县茅坦乡山湖村傩神会的田野调查报告》⑥《探析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⑦《安徽郎溪傩舞“跳五猖”表演仪式述考》⑧等,或是借助对安徽傩戏的调研考察来描述存在状态,或是借以考证其起源时间、发展历程。
除对安徽傩戏进行整体的调研考察描述,还有对安徽傩戏具体构成的描述与考察,如:《池州傩事“喊断”研究》⑨是对池州傩戏中的“喊断”这一具体表演形式的探讨,《傩舞〈游太阳〉与汪华祭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解读》⑩对傩舞《游太阳》与汪华祭祀的关系研究,《“昭明会”与贵池傩的关系研究》⑪对贵池傩戏与该地盛行的昭明会之间的关系研究,《禁忌:神圣属性的符号表记——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乐舞中的禁忌现象研究》⑫对池州傩中禁忌现象的研究,《村落社区的傩仪与象征——以贵池傩为中心》通过对池州傩仪的描述以探讨其象征意义,《困顿与消解——贵池山湖村傩神会之巫术仪式解构》⑬对池州傩戏中的巫术仪式进行的解构与类分,《池州源溪村傩活动中的“求子”习俗》⑭对安徽傩戏中的求子现象进行的解读,《池州傩逐疫事象研究》⑮对池州傩戏的逐疫事象进行的研究。这些都是就安徽傩戏的某一个侧面或具体元素进行的探讨,应该说正是有了这些立足于局部的深入解读,才更好地推进了安徽傩戏的纵深发展。
新世纪有关安徽傩戏本体的研究还表现出较强的从文化学和人类学视角进行探讨的特点,这与傩戏和生活紧密相连且承载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关,要认识清楚傩戏,就不得不厘清其文化源流、构成及与民众的生存关联。如《贵池傩与社祭》⑯《池州傩戏艺术及其文化研究》⑰《别无选择的生存:泛宗教、边缘化——池州傩戏的文化内涵》⑱《池州傩变迁的人类学考察》⑲《地方社会生活中的傩及其身体化》⑳等,都是这类非常典型的研究成果。一些成果看似非从文化学视角探讨安徽傩戏本体,其内在亦是从文化学视角进行的研究,如《明清时期宗族势力对贵池傩戏的作用考析》㉑从古代宗族文化的视点出发探讨傩戏生成与发展,《书写·表演·想象:作为媒介的池州傩戏及其文化传播实践》㉒从传播媒介的视角探讨了安徽傩戏本体所承载的是集体记忆和本土认同文化。
新世纪有关安徽傩戏本体研究的成果表现出的另一个较明显的特点是从舞蹈学、音乐学视角的解读,如:罗斌《假面阴阳——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是基于田野考察从舞蹈学视角进行的研究㉓,孟凡玉《假面真情——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音乐的人类学研究》㉔是在田野调研基础上从音乐学视角进行的研究,二者都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另外,还有一批从舞蹈学、音乐学视角研究的成果,如《舞蹈生态学视阈下贵池傩舞形态探究》㉕《徽州傩舞的历史特色、现状与传承保护》㉖《池州“踩地马”的音乐形态和动作分析》㉗《池州宗族傩戏音乐要素分析研究》㉘等。之所以对安徽傩戏较多地从舞蹈学、音乐学视角进行研究,是因为傩戏具有显在的舞蹈外形和别有特色的音乐形态,特别是一些闭口傩,基本上只有傩舞和傩乐两种最为主要的表演形态,自然会受到学者重点关注并予以各种解读。
(二)对安徽傩戏道具的阐释与解读
安徽傩戏不仅拥有所有傩戏类型共有的道具,如傩面、傩服,也有为别的傩戏类型所没有的道具,如傩伞、古老钱、滚灯等。即便是各地都有的傩面、傩服,安徽傩戏也有其独具之处,具有较多可以探讨、阐释、解读的切入点和内涵。正是因此,我们才看到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成果中有一批是研究安徽傩戏道具的。如《论池州傩戏舞台砌末及舞美地方特色》㉙,虽所言是舞台砌末及舞美,但所探讨的是面具、伞、古老钱、滚灯、竹马、龙亭等傩戏道具;《贵池傩戏道具民俗内涵研究》㉚是对傩戏道具所蕴藏的民俗内涵进行研究。这两篇为显见地对安徽傩戏道具进行研究的成果。
除整体性地对安徽傩戏道具进行研究外,另有一些较多是以多视角切入安徽傩戏面具的个案研究,如《池州傩戏面具艺术的美学内涵解读》㉛《池州傩戏面具和道具美术学研究》㉜《从造型艺术看贵池傩戏面具的审美意蕴》㉝等是从美学视角探讨安徽傩面的美学特色,《池州傩戏面具色彩运用特征探析》㉞探讨安徽傩面的色彩特征,《池州傩面具艺术传承方式探讨》㉟探讨傩面的艺术传承方式,《池州宗族傩面具的造型分析研究》㊱从造型艺术的视角对傩面进行研究,《池州傩面具的地域文化特性》㊲从文化视角探讨傩面的文化属性,《池州傩戏面具装饰特征》从装饰艺术的视角分析了傩面的装饰特征,《传承与积淀:凤翔马勺脸谱和贵池傩面具艺术视觉特征比较》㊳把安徽傩戏面具与陕西马勺脸谱进行艺术构型的比较研究。有两篇研究成果尤为重要:一篇是《假面遗珍——池州市博物馆藏清代傩面具艺术赏析》㊴,是对池州市博物馆馆藏的27枚清代傩面的基本情况、艺术特征和研究价值进行的解读;另一篇是《隐匿的符号:贵池傩面具艺术研究》㊵,探讨傩面的符号意义、功能、造型规律、价值体系等。安徽傩面研究的另一个热点视角是对其的重新设计与利用,如《贵池傩面具的数字化图形设计研究》㊶《符号学视阈下傩面具民俗产品设计研究》㊷等都是此类成果的代表。
安徽傩戏服装也是一个持续的研究热点,并有较多研究成果,如《中国安徽贵池傩衣形制考》㊸对傩服的形制构成及文化符号含义进行的研究,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成果;《贵池傩服饰形制及其美学特征》㊹探讨傩服的形制和文化含义,并从审美视角总结出其美学特征表现为程式性、符号性、可舞性、装饰性;《当涂“三圣傩舞”服装艺术研究》㊺对当涂“三圣傩舞”中所穿傩服的款式、结构、配饰、色彩以及功能性、艺术性进行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对深入认知安徽傩戏服装具有较大推进。
安徽傩戏中的《舞伞》是别具一格的节目,道具伞也引起了学者探讨的广泛兴趣。《伞在池州傩祭仪式中的文化解读》㊻不仅对道具伞进行类分,而且还归纳出伞在傩事中强大的引领象征功能;《池州傩戏〈舞伞〉中的服饰图案艺术研究》㊼对舞伞人服饰的图案进行细致探讨。同时,还因对安徽傩戏道具的探讨,延伸到对傩戏场域的一些装饰性物体的探讨,如《池州傩事中的花卉图案寓意解读》㊽《池州傩事中的色彩学考析》㊾即是。前文是对装饰性花卉图的寓意解读,后文是对整体表演空间的色彩布置所表现的深层意蕴进行的分析。《贵池傩仪式乐舞活动中的器乐及器乐功能探析》㊿从安徽傩戏的伴奏乐器入手探讨其蕴藏的文化功能和人文内涵,尽管伴奏乐器更多的是傩乐的组成部分,不过因其本身特殊的文化属性,亦可被视作傩戏的道具构成。
(三)对安徽傩戏剧本的多维探讨
安徽傩戏拥有较多的类型,既有闭口傩类的傩舞,也有开口傩类演唱完整大型故事的戏剧。正是因为安徽傩戏拥有丰富且得到较好保护与整理的傩戏剧本,学界才可以从不同维度予以详细探讨。有关新世纪安徽傩戏剧本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从观照对象的个案与整体两个方面予以阐述。
对安徽傩戏剧本的个案研究多是就某个剧本或某类戏进行探讨,以期探明某种事实,如:《贵池傩戏〈和番记〉与南戏〈刘文龙〉的亲缘关系》51通过把傩戏《和番记》与全本已佚仅存部分支曲的南戏《刘文龙》相对比,探明两者之间的渊源关系;《敦煌曲子、变文与贵池傩戏中的〈孟姜女〉》52探讨安徽傩戏剧目《孟姜女》与敦煌曲子、变文在故事情节、歌词内容、唱歌格律、表演方式、祭祀习俗等方面的联系;《论元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与贵池傩戏〈章文选〉》53探讨安徽傩戏剧目《章文选》与元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的异同;《贵池傩戏“刘家戏”考论》54考察三个版本的“刘家戏”产生时间及与其他戏曲剧目的关系。这种剧本个案研究,不仅能够反映出民间文艺的传承特点,而且还证明了安徽傩戏剧目具有悠久的历史。
新世纪对安徽傩戏进行整体研究的有多篇成果,如《贵池傩戏剧目研究》55把贵池傩戏剧目分为故事性和非故事性两类,并分别探讨故事、形式等的渊源及与之前戏曲剧目的关联;《池州傩戏戏本研究》56把安徽傩戏剧本与辰州、恩施鹤峰、广昌、绍兴的傩戏剧本进行比较,还从文化学、民俗学的视角探讨安徽傩戏所表现出来的“酬神娱人”特点及民众的精神信仰。《安徽贵池傩戏剧本的宗教文化思想探微》57揭示安徽傩戏所具有的宗教文化特点;《元代说唱词话研究》58借用美国社会学家保罗·康纳顿的“社会如何记忆”理论,通过安徽傩戏的傩仪、剧本来考察其与已经消失的元代说唱词话的关系,这无疑进一步验证了安徽傩戏所具有的历史厚度;《安徽贵池傩戏剧本语汇研究》59分析考察傩戏剧本中新词新义、方言和俗语三类具体语汇,可以说是把安徽傩戏剧本研究推向深入的成果。相信随着安徽傩戏剧本进一步的挖掘、整理,学界对安徽傩戏剧本的研究会更加深入而多元。
(四)对安徽傩戏功能与传承传播的关注
安徽傩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什么样的显在功能,是多数人关心或提出的问题。对这一朴素思维所提出的问题给予回应是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的一个显著方面,有较多相关成果,如:《略论古代徽州傩文化与医疗保健的关系》60通过探讨安徽傩戏与医疗保健的关系,说明傩戏具有医疗保健的功用;《池州傩戏的“心理疗伤”作用》61探讨安徽傩戏所具有的“心理疗伤”功用;《贵池傩戏对宗族社会的反哺作用探究》62探讨傩戏在反哺宗族文化上具有的祭祖敬祖、娱乐宗亲、巩固同宗情感、宣教规范维护传统及和睦宗族社区等作用;《“遗俗”的当下功能——以安徽贵池傩仪式音乐为例》63归纳出安徽傩乐具有凝聚村族、道德感化、艺术涵养、文化教育、劳逸调节、心理抚慰、文化储藏七大功能;《贵池傩的文化与教育传承功能探究》64探讨安徽傩戏在文化传承方面的教育功能;《池州傩仪的宗教象征及其社会功能和文化沉淀》65提出安徽傩戏具有个体心理调适和社会整合两种社会功能;《民俗传承·乡情维系·乡村治理:地方戏曲的三重价值——以安徽池州傩戏艺术为例》66提出安徽傩戏具有民俗传承、乡情维系、乡村治理的三大功能。可以看出,小到个人心理问题、身体健康,大到乡村治理、乡情维系、宗族和睦、社会稳定、文化传承,等等,安徽傩戏都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正是因为傩戏具有人们所关注、需要的多重功能,人们不得不考虑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发展、传播好日渐衰败的安徽傩戏。关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池傩舞的社会文化功能与传承研究》67一文可谓是最佳注脚。再如《非遗保护的困惑——以安徽贵池荡里姚傩仪式乐舞为例》68提出安徽傩戏保护要尊重傩戏“局内人”自己的选择;《徽州傩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69提出不同的安徽傩戏保护传承的策略,如要保护优先、持续开发、数字化建设、农游合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贵池傩舞传承研究》70提出要发挥传媒宣传效应、加大政府主导力度、学校体育和旅游相结合、加强赛事交流及深入开展科研工作等;《池州傩戏的传承研究》71提出要注重思想引导培养对傩戏自觉传承的意识、注重校园传承、利用本土资源加强傩戏文化建设、保障资金来源立足长效发展、继承与发展并举、对演出性和祭祀性傩事活动进行区别对待等;《祁门傩舞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全民健身视角》72提出要加强对祁门傩舞健身的文化认同感、学校体育教育与祁门傩舞进行互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傩舞健身、改变祁门傩舞活动规则使其更适合全民健身等;《协同创新视阈下池州傩戏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73从安徽傩戏传承主体的培养出发,以更好地进行传承,提出傩戏传承主体培养要增强传承人意愿、搭建传承培训平台以及建立传承人协同培养机制;《文化记忆视域下贵池傩舞的身体叙事转向与当代传承研究》74提出当前贵池傩舞传承与保护组织主要有政府、企业和民间组织三种形式,并详细梳理了当代传承的具体实践。可以说这些建议基本代表了此类研究的主体方向。
作为具有民众狂欢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若想要更好地传承,安徽傩戏显然不能仅仅继续局限于小众视野之内,必须寻找到更好的传播途径与方式,以让更多人了解、认识。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对传播的关注在近些年显得尤为明显,连续产出相关成果,如《传播学视野下的池州傩戏研究》75《多维视角下池州傩戏的传播与传承研究》76就是把传承与传播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成果;《皖南民俗文化的媒介传播方式——以池州傩戏为例》77《传播符号学视阈下祁门芦溪傩舞的传播》78分别从不同视角探讨了传播方式、途径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文化“走出去”译介研究》79则探讨如何更好地把安徽傩戏传播到海外。可以说,新世纪对安徽傩戏传播的聚焦,是学界意欲通过揭示其所蕴有的功能而让其得到更大范围的“合法化”传承,探寻出更优的传播方式、途径和策略。这也充分反映出学者对安徽傩戏的极大认同和人文情怀。
(五)对安徽傩戏利用研究的聚焦
傩戏如何进行现实转化、利用,是傩戏学术一向致力的研究方向。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不仅充分表征出这一研究特点,也表现出较强的与时俱进特性,如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新观念提出不久,就出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80以安徽傩戏为解读对象的成果;政府刚开始强调文旅深度融合,就出现了《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策略研究——以徽州傩舞为例》81,其采用SWOT分析法提出开发原则和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就有《乡村振兴背景下池州傩戏的现代发展实践与策略》82,提出挖掘当代艺术价值、开发傩戏经济价值、合理运用融媒技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的傩戏发展策略。这些研究显然都是在尽力回应时代需要。
对安徽傩戏的利用研究表现出不同的维度:有从文旅融合的视角进行,这也是较早开展傩戏利用研究的主体视角,像《池州市傩戏旅游开发初探》83《徽州傩文化体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84等都是显在成果。另如:《池州刘街傩戏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85对刘街这一区域个案的傩戏资源利用进行多方位剖析;《池州傩戏文化旅游纪念品开发策略研究》86《基于实景演出模式下的池州傩戏传承发展研究》87从开发打造傩戏旅游纪念品和产品更为微观的视角进行探讨,表现出研究逐步深化挖掘傩戏的旅游属性。
由于安徽傩戏的历史厚重、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因而借以开发相关文创产品成为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的热门话题:《多感官体验视角下安徽池州傩舞文创产品设计研究》88提出应基于多感官体验设计傩舞文创产品并构建了相关流程。另如《池州傩戏面具的艺术价值及其衍生品设计研究》89《安徽池州傩因子在纸包装设计中的研究》90《基于池州傩文化的表情包符号设计策略研究》91《安徽池州傩面具艺术元素在现代日用瓷中的应用研究》92等也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借助数字技术打造安徽傩戏的数字产品也有较多成果,如《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93《安徽傩戏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研究》94等都是探讨借助傩戏的综合元素来开发相关动画产品。还有研究借助傩戏元素打造音乐或影视作品,如《对贵池“傩戏”配器的思考与延展——以创作电子乐〈傩戏随想曲〉为例》95探讨了借助傩乐打造新音乐作品,《新媒体语境下徽州傩戏的影像保护与传承》96提出要更好地对傩戏保护传承可以借助傩舞打造微电影,并予以了实践。《将池州傩舞傩戏搬上舞台的尝试》97探讨借助安徽傩戏打造舞台艺术作品的实践。对于如何更好地设计打造傩戏表演,《池州傩戏艺术设计性和未来发展的探究》提出了功能性、经济性、信息性、主体性、艺术性五大原则。另如《中国传统傩戏文化元素在餐饮空间中的运用》98《分析池州市傩戏特色小镇的开发模式》99探讨了利用傩戏元素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空间。更有意思的是,由于傩戏具有医疗和强身健体的功能,有学者提出借助傩戏舞蹈元素创造新的文体产品,如《徽州武术与徽州傩的共性及融合展望》100提出在徽州傩的基础创编新拳种——武傩舞。
无论是从什么视角提出对安徽傩戏的利用,其主导思维是要实现传统傩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引起人们对傩戏的重新审视和重视,令传统傩戏在当代有一个更好的生态空间。
(六)对安徽傩戏学的关注
安徽傩戏研究起步较早,不仅对傩戏研究有引领作用,也使得学界对安徽傩戏学的再探讨成为可能。进入新世纪后,相继出现了多篇有关安徽傩戏学的研究成果,如:《安徽贵池傩文化研究的整体审思》101从学术史的视角对贵池傩戏的研究现状、学术价值、理论意义、研究取向等做整体思考,提出要扩大学术研究视野、克服形而下的研究倾向、注意调研方法、加强协作、抓住重难点打好研究攻坚战、建立相关研究机构等建议,这对强化与提升安徽傩戏研究的学术质量、规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村落社区的傩仪与象征——以贵池傩为中心》把有关贵池傩戏的研究分为表象研究、结构研究、意义研究三个阶段,当前主要是侧重于戏剧、音乐、舞蹈、服饰、历史等傩文化构成要素的研究102,这一学术观照既有为开展新的研究铺垫基础,又有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的意味;《假面阴阳——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一文称,以往的研究过多关注傩戏的原始文化意蕴、宗教内涵、民俗仪礼、历史沿革、文化类别、戏剧因素、民间艺术,而对傩舞现象缺乏应有重视103。《池州傩文化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与利用研究》104是利用新的数据库技术建设池州傩戏数字资源库的研究,提出资源库不仅能够为开展学术研究提供更便利、丰富的资料,而且还能够通过把学术成果的纳入令新研究基于现在现有水平之上,从而很好地避免了同层次研究的重复。这些对安徽傩戏学术研究特点的简洁概括,无疑为后学者进入安徽傩戏研究提供了借鉴意义。
有关安徽傩戏学术研究的成果中,有三篇文章尤其引人注目:第一篇是《王兆乾先生傩戏傩文化研究述评》105,是对傩戏学人的研究,对王兆乾作为傩戏学者所具有的学、用结合特点的抉发,能够显示出傩学界整体上异于一般社科类研究的特点,那就是把学术研究与现实恰当关联。第二篇是《近20年来安徽贵池傩戏研究综述》106,是对贵池傩戏学术研究阶段的整体回顾和宏观概括,把20年内众多研究归结为贵池傩戏的资料整理研究、形成时间研究、面具艺术研究、剧本研究、文化内涵研究五个方面,这一结论与其他学者的判断基本一致,且于中能够看出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在哪些方面有着承续和开创。第三篇是《构建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立体结构模式》107,在对安徽傩戏的考察研究,在借鉴赖斯“重塑型”民族音乐学研究模式、音乐生态学等学理的基础上建构出了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立体研究模式”,这无疑深化与丰富了傩戏学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总体来看,新世纪安徽傩戏的研究成果是丰硕的,除了以上所提到的,还有如《池州傩戏与韩国假面剧的对比研究》108《日本石见神乐与中国池州傩戏的相关性研究》109等以国际视野来审视安徽傩戏的研究成果。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反映出新世纪安徽傩戏研究不断扩大研究视野、改进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质量、紧扣时代需要以及较强的人文情怀等特点,推进了新世纪傩戏学的发展和完善。同时也要看到,在傩戏的学理性关注和傩戏学体系的建构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本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新世纪戏曲理论研究之检讨”(项目编号:2022-补-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戏曲文献与戏曲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