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情况报告工作培训班在京举办

2024-07-11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4年7月6日至8日,根据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关于中国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情况报告工作整体安排,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举办中国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情况报告(下称“履约报告”)工作培训班,主要围绕履约报告信息采集工作机制和要求,以及我国35个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称“代表作名录”)遗产项目现状报告撰写要求进行培训。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李晓松、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李树峰等领导出席培训班开班式并讲话,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郝庆军主持。
  根据《公约》及其操作指南规定,我国应于2024年12月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第三次履约报告,报告自2018年以来在国家层面为实施《公约》所采取的立法、监管及其他有关措施,以及代表作名录遗产项目的保护现状。李晓松在培训动员中介绍了履约报告撰写背景、工作机制、组织方式和总体安排。他强调,定期提交履约报告是《公约》缔约国履行非遗保护责任和义务的重要监测和评估机制。今年是我国批约20周年,学员们要充分认识本轮报告撰写和提交的重要意义,以履约报告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分享我国非遗保护成果和有益经验,全面系统地梳理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及其对策,提升对《公约》和非遗保护的理解,锻炼非遗保护人才队伍。李树峰在致辞中回顾了2021年以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参与履约报告研究、撰写和协调保障的各项工作,同时表示,作为报告撰写工作专班成员和6个代表作名录遗产项目现状报告撰写责任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以更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扎实工作,全力投入,完成各项任务。
  培训班围绕针对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高等教育机构、非政府组织、媒体、专业机构、研究机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不同对象设计的信息采集表,以及代表作名录遗产项目信息采集和报告表,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逐一进行讲解,并开展交流讨论、现场答疑。
  参加培训的各单位学员表示,此次培训明确了履约报告撰写及信息采集工作的意义、工作机制和要求,政治站位高,专业性强,信息量大。各单位将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的既定部署,科学安排,统筹各方力量,扎实推进信息采集、汇总和相关撰写工作,为提交高质量的履约报告,讲好中国故事、向国际社会提供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做出应有的贡献。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国际交流与合作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人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和旅游厅(局)非遗处代表,地方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中国农业博物馆等中直机构的相关代表作名录遗产项目报告撰写负责人,共计120余人参加了培训。
关键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翁腾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