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画考古须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

2024-02-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关于将军崖岩画最早的认识,李洪甫先生1981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暗示是跟农业有关的,依次提到人面群和禾稼,也就是庄稼。后来又有两名知名的考古学家提出研究观点:一是俞伟超,除了将军崖之外,还做了孔望山的摩崖石像,据说是东夷人的设计。二是苏秉琦先生提出将军崖岩画“东方天书”定位。

  今天李洪甫先生已经不在了,但他在将军崖岩画研究方面筚路蓝缕,所作出的贡献要充分地加以肯定。他在《太平洋岩画》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几乎所有对将军崖岩画解释意义的十三个要点,如女娲及其子孙、刻在石头上的禾苗以及5000年前饲养中的家畜(包括鸟鱼等)等,他提出连云港岩画中包括这些,还有5000年前的太阳,银河以及天象的反映,原始的社戏,东方人的鸟崇拜等。譬如岩画第五组,很多人解释为鸟,是不是鸟不知道,还有太阳石与祭日大典、太阳石上的爱恋,还有扶犁和赶车的少昊先民、星点圆坑拜天地、太阳石上的文字等,可以说连云港岩画包含了方方面面的内容。那么具体包含的是什么呢?还需要具体的、专业的研究。

  宋耀良第一个对于将军崖岩画人面像作了体系和系统的研究,而他认为将军崖岩画人面像在我国是最早的,沿着三条传播路径传播,一条大青山、狼山、阴山出发沿着各山脉南麓,由东向西,一直到达巴丹吉林沙漠;一条逆黄河而行,从内蒙古临河地区,经宁夏到达甘肃;还有一条往南行,到了闽南,到了台湾,最后到了南太平洋,形成了超太平洋的传播。另外,他还提出一个新的传播方法,就是岩画不一定通过白令海峡,而是通过阿留申群岛,跳岛传播。

  这些都是对人面的研究,而考古真正的研究是建立在地层学和类型学之上的,所以,它是从最早的金石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新的分类。但是进入到21世纪后,我们考古又往前迈进了一步,不再是单独的地层学和类型学了,而是以多学科和跨学科为主,有很多学科参与进来。岩画考古也一样,我们不能将其建立在非常主观的艺术或者是考古或者是人文学的研究之上了,而是必须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做岩画考古研究。因为今天时间有限,所以我大致谈一下将军崖岩画的年代和意义。

  第一步是什么呢?就是测年,就是断代!

  目前将军崖岩画上呈现的人面岩画显示它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距今四五千年。现有断代方式断的是岩画石头的年代而不是岩画上的年代,我们可以用微腐蚀方式进行岩画断代。而且年代,要有一组一群数据才能确定。

  2014年,国际岩画断代考察队对河南、江苏以及宁夏岩画作了一次微腐蚀断代考察,显示基岩凹穴岩画时代距今11000年左右,刻以凹穴岩画的石棚为距今6000年前,史前人面像岩画时代距今4500-4300年左右。也就是说,将军崖岩画最早的年代至少在4000多年以前,而且江苏省所有的岩画微腐蚀数据都来自将军崖。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国际岩画断代中心主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