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学校加快建设区域一流特色鲜明应用型大学的关键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大好时机,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建设,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重要而紧迫。根据《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等文件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与内涵式主题,建好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据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学院领导班子和全院师生的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年轻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21年以全省第3名的好成绩顺利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评估,党的建设、学科建设、教研教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各项工作方面取得可喜的成就和进步,为今后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及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党建工作开新局
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扎实推进学院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坚定不移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学院社会声誉逐年提升。
(二)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
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练,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队伍实力进一步增强,学科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近年来,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16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10余项,3门课程入选省委组织部干部培训“好课程”。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省级及以上党报近20篇,北大及以上核心20余篇,个人专著近10部。承担各级各类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近百场次,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
(三)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果
源源不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备人才和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输送合格师资力量。学院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指导思想。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学校一流专业建设以来,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实习体系建设,学生竞赛,学生党、团、学工作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积极推动与学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学院还专门为“优师计划”学生量身打造培养计划,配备学业指导教师和班主任,以保障培养质量。目前,学院全体师生正加紧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准备工作,力争明年上半年能够迎接评审。
(四)师资队伍呈现新面貌
“十三五”期间,学院专任教师41人,教授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5人,讲师5人,助教5人,博士8人,在读博士5人,教育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1人,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1人,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3人,贵州省“学术先锋”1人等。基本形成一支学历、职称、专业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五)开放办学迈出新步伐
学院深化省内外校际交流合作,开放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先后与省内外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选派10余批40余人次赴省外高校访学,27名教师赴省外研修访学,33名教师通过教育部项目赴京参加培训。270余名学生赴省内中学进行教学实践、交流学习。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华文杯教学大赛,并多次荣获佳绩。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深化国内交流合作,与华中师范大学、乌当区人民政府、观山湖区长岭街道,以及贵州多家地方教育局、中学等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帮扶与合作关系,确保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做得实,质量高。
(六)办学条件跃上新台阶
学院持续改进教师办公环境设备设施建设及教育教学设施投入,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较好保障。新建图书资料室、学院办公室及过道走廊美化建设等项目等。新建教育实践训练办公室,学院团委办公室等。不断更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新增馆藏经典图书200余册。教学、科研和后勤服务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
(七)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
学院通过开拓创新与改革发展,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积极推进学院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分级分类体系,新立、修订各项规章制度,学院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师治学、民主管理、学生参与的治理体系逐渐形成,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教职工大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更加完善,民主管理与监督更加务实。教育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重组,学院教研室优化整合,职责更加明确,工作成效不断提升。聘期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评奖评优、评课听课、本科生导师制、集体备课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育科学研究质量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二、存在问题
面向“十四五”,学院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学科建设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少,高层次科研成果不多,建设一支成熟的科研团队还需要时间,在全国、全省的学术影响力不够;二是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教师之间科研能力、教研、教学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引进困难、同时又有流失现象;三是专职思政课教师进入机制、考核评价体系、成长激励机制,尤其是退出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制约学院的发展。为此,建议紧紧围绕整体推进全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目标,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为重要内容,从省级、校级层面构建起协调统一的体制机制,制定完备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发挥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引领带动作用,并切实做好督查检查工作,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一)学院办学层次有待提升
根据学校力争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的规划,力求争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努力争取建成省内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升办学层次,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二)学科专业建设有待强化和优化
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有待强化和优化,国家级和省级教学优秀团队和科学研究平台较少,横向科研合作总量不大,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高质量教改和科研产出成果不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有待优化,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特色不够鲜明突出。
(三)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学院学科领军人才及学术团队偏少,高层次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优,服务社会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少,高层次科研成果不多,建设一支成熟的科研团队还需要时间,在全国、全省的学术影响力不够;高水平教学名师、学术骨干需要培育,教师分类评价、绩效激励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教师之间科研能力、教研、教学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引进困难、同时又有流失现象;专职思政课教师进入机制、考核评价体系、成长激励机制,尤其是退出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制约学院的发展。
(四)学校办学特色有待彰显
学院在省内外办学质量有待提高,教学与科研影响力有待增强,学科特色方向还需凝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培养职前职后一体化还需深化,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需进一步彰显,“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有待拓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健全。
(五)对外交流合作有待拓展
省内外校际合作办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合作领域不宽,合作深度不够,合作质量不高,毕业学生考取研究生数量不多,培养质量不高,校际、校地交流合作的力度、广度、深度还有待加强。
(六)社会服务能力有待增强
学院基础教育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服务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向贵州“四新”“四化”和“强省会”行动的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交流需进一步深化,科技成果转化需进一步加强。
(七)学院治理效能有待加强
学院整体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民主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学院党委行政与教研室两级联动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加强学院治理效能,挖掘教职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学生积极性和能力水平,增强教师队伍的创新力,激活广大师生锐意进取干劲,各种激励机制与教育评价机制仍需进一步优化。
三、机遇挑战
(一)发展机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和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机遇。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的第一院,思政课是第一课。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贵州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深入实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到2027年教育现代化力争走在西部前列,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尤其是乡村振兴推进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刚性需要,为学院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
学校办学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当其冲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为学校的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课程,学校党委切实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领导,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和建设,在政策指导、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给予优先保障。学校在十四五期间力争获批硕士学位单位和授予点,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力争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予点,为学院提升办学层次和转型发展提供了平台机遇。
(二)面临挑战
以上机遇其实也是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殷切期望和要求,同时还指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为我们讲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既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和教研教改的遵循和要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新时代加强建设的挑战。
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挑战。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对学校思政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高质量与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挑战。从思政教育的受众看,学生知识结构多元,教育诉求和学习体验多样,知识获取渠道和方式较多,培养效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与管理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与挑战。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挑战。从战略任务看,贵州省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在“三大战略行动”“四新”“四化”目标实现中有新担当、新作为、新贡献,对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从发展要求看,贵州省提出2027年建成特色教育强省,2035年与全国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省属高校加快发展,对学校与学院特色发展和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挑战。
学院办学跨越发展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时间短,但从教育改革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对学院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再,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校45周年时,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对新生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办学条件、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发展等提出了挑战。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育教学、研究宣传、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差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亟待加强。
第二部分 发展战略
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8年7月。是在原马列主义教学部和原经济与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基础上组建。学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紧密契合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求,结合学校中心工作和“十四五”目标定位,紧扣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迎来了全新的建设和发展。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发展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新时代贵州高质量发展等,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立足“十四五”规划以及我校实际,省情校情院情,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目标,以加强“五个认同”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抓手,以学科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创新创优为动力,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抓实干,拼搏进取,开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新局面。
二、办学定位
(一)办学总体定位
立足学校和学院实际,经过三五年的锻造与锤炼,通过系统规划和整体推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学校一流课堂,将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打造成广受学生真心接受和喜欢的“金课”,努力在省级以上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重大突破。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贵州省一流学科,力争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点和贵州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贵州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人才培养的意识形态领域坚强阵地。
(二)办学具体定位
1.发展目标定位:建成省内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2.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教育,建成省内一流中小学思政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3.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政治信仰强,人文情怀深,思维视野广,专业知识扎实,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和新时代“六要”中小学思政课师资。
4.服务面向定位:服务贵州中小学基础教育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全面推进学院内涵式发展,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一流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院特色进一步彰显,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力争成功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省内一流特色突出马克思主义学院。到2035年,成为省内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具体目标
1. 党的建设。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从严从实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争取学院党建工作走在学校党建工作的前列。
2.学科建设。“十四五”期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学科建设为龙头,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力争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成为贵州省一流建设专业,新增建成省级科研平台平台1-2个。获批国家基金项目2-4项,省部级项目3-6项;科研经费达到100万元,其中横向科研经费约40万元;发表北大核心论文15篇以上,出版教材及专著共3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力争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
3.培养质量。在校本科生规模控制在400人,力争实现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接受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获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以上,力争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10项以上。探索思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突出师范教育特色和服务地方面向,大力贵州省中小学思政课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
4.人才队伍。锻造“六要”思政教师队伍,建立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队伍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到2025年,专任教师50人,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博士比例达到20%,“双师双能型”师资达到40%。积极引育高层次领军人才新打造增省部级科研团队,争取1名以上教师入选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工程。
5.开放合作。围绕学校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拓展与省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新增国内合作高校1-2所,交换生20人以上。扎根贵州大地,积极融入“强省会”五年行动,深化与政府、企业、行业等的合作,努力形成长效机制。
6.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建设适应教学科研需要的设施体系。持续改进教学科研办公环境与条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0.02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达到 0.05 万册。
7. 社会服务。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健全“平台+专家+团队+基地”模式,注重校地、校企协同发展,建设一批服务乡村振兴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型智库,创新创业培训0.2万人次以上,培训教师0.1万人次以上。
8.治理效能。坚持和完善制度建院,完善学院管理体制,深化绩效考核,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教研室职能,激发教师教学科研潜力和活力。
第三部分 发展任务
“十四五”期间,学院事业发展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按照第二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聚焦学院内涵建设,着力推进“九大工程”,确保各项发展任务有序推进,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
一、强化党建政治引领
坚持学院党委对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抓党建促发展”,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忠诚担当”,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推动马院建设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认真执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做到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抢抓教机遇,攻坚克难,推动学院特色化发展。
(二)聚焦“培根铸魂”,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落实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铸就信仰之“魂”,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学院发展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学院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教职工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理论宣讲团的重要作用,注重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运用。不断巩固“四史”学习教育成果,着力加强党史学习教育。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的坚强阵地。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不断完善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及相关制度。建设学院舆情中心,完善舆情信息联动机制和处置工作体系,开展舆情案例研究和舆情处理研究,力争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加强教学科研、论坛讲座、社团活动等管理,定期开展宗教工作分析研判和意识形态工作专项督查。
(三)聚焦“固本强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打造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升级版。完善基层党建标准体系、保障体系和创新体系,健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机制,推动院、系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显性化、党支部保证监督机制显性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显性化。
完善知事识人、选拔任用、素质培养、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体系。建立健全精准识别干部制度机制,统筹推进党群、行政、教学、教辅各类干部选拔任用和梯队建设,实施“干部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加强实践锻炼和交流轮岗,强化“四位一体”从严管理制度执行。深入推进党员队伍教育培养,重点在教学科研一线、高层次人才、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
(四)聚焦“党群连心”,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严格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增强统战群团引力,发挥工会、共青团、离退休工作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以师生员工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切实办实事、解难题,增强师生员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纠建并举,不断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积极创建“五型”机关,即着眼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和谐型、廉洁型党政机关创建,不断转变机关工作作风。
驰而不息纠治“四风”。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肃整治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持对“四风”问题线索深挖细查、优先处置、不留情面。
(五)聚焦“正风肃纪”,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学院党委切实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委书记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党委其他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纪委履行监督责任,推动“四责协同”一体贯通。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坚持党的领导,构建党委全面监督、纪检监察机构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基层党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监督体系。加强重点领域、重要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把防腐反腐的制度笼子扎得更紧更牢。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深挖彻查消除存量,加强监督遏制增量,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不能腐”的约束。坚持把开展警示教育作为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举措,开展“一案一整改”,强化“不想腐”的自觉。
(六)聚焦“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制度建设
积极构建完善学院党委运行制度体系,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断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强化基层党建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学院党组织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议事决策规则、党组织工作规定、党支部工作实施细则等制度。努力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基层党建制度体系,确保基层党建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有规可守。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形成全院一盘棋、一把尺、一张网的统一协调机制,提升制度执行力,把制度内化为政治自觉、外化为行为规范,切实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严格制度执行,确保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在学校得到有效贯彻执行。
二、强化学科建设水平
以省内重点马院建设为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认证为契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思政课“金课”、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创新教研教改和科学研究激励与管理机制。
(一)加强“4+2”思政课建设,打造特色思政课“金课”
思政课师立德树人关键课程。长期以来,学校、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学校专门投入资金建设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综合实训基地、“黎平会议”VR实践教学项目、“贵州乡村振兴生动实践VR实践”教学项目等,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重要保障。十四五期间,学院继续推进专题式教学改革、课程群建设等思政课改革创新实践,进一步发挥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金凤名师工作室、高中政治课名师工作站等平台的作用,进一步强化思政课教研室建设和功能,稳步提升教学实效。同时,学院还积极探索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方法和实现路径,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提升教学实效。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课程,通过丰富教学过程,切实提升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全方位提升“4+2”思政课课堂教学实效,打造一批深受学生喜欢的特色思政课“金课”。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硕点授予单位建设,推进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把准学科定位方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学校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一流学科加以建设。目前,学科研究方向基本明确,研究团队相对稳定,建设成效逐步显现。但在高层次科研平台和成果、学术影响力、服务地方成效等方面还存在短板。需要找准差距,对标贵州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对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硕士点建设要求,夯实学科基础,推动学科整体发展,促进马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三)加强教学团队和科研平台建设,研教结合,互相促进
重点以教研室为单位展开集体备课和集体研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专业展开科研团队建设,思政课教学与科研方面,打造四门思政课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四门主干课程建设校级以上科研平台1个,教学科研并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面,努力打造1-2个科研平台,努力建设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和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学团队。
(四)创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教学要科研激励管理机制,激发教育教学和科研发展动力和活力
通过各种渠道和机制竭力提升教师自主科研能力,推进科研考核评价制度与成果转化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构建与科技成果转化相适应的人才评价、绩效考核体系,健全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管理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潜力与活力。
建立健全与教研教改、科学研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研横向项目数量与质量提升。加强信息化管理,着力打通科研创新服务平台与学校财务、人事、资产、教学等管理系统间的壁垒,提高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效率。
三、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以本为本”,推动“四个回归”,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与教学改革,发挥教育教学评价的引领作用,形成教育质量文化。
(一)优化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建立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遵循学生的意愿,按照就业、升学、创业三类发展意向,探索分流分类培养模式,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贯彻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工作。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优化通识与专业、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等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坚持“五育并举”,加强劳动教育与美育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一流课程、一流教学平台建设,构建国家级引领、省部级主导、校级夯实的三级课程与教学平台建设体系,力争新增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省部级一流教学平台1-2个。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为抓手,创新思政课程体系,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探索问题导向、任务驱动、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教育新形态,着力打造一批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思政课课程“金课”。
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深化产教协同育人,完善实践(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促进实践教学内涵发展。
(三)强化评价激励,形成教育质量文化
以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业认证为抓手,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创造条件,所有符合条件的师范专业接受教育部认证,探索工程类专业认证工作。
推动教学评价改革,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基地等评价标准。实施教考分离,严格过程管理,加大过程性考核在学业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完善德智体美劳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
构建基于产出导向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完善学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升质量监测队伍的水平,加强学院自评监测的督促力度,形成良好的教育质量文化。
四、打造过硬师资队伍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招考、调配等方式,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切实落实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专项经费和岗位津贴,大力改善学院办公条件,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坚强保障。但这支队伍的整体实力还不强,综合业务能力与省内同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教师个体发展不均衡,个别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有待提高,专任教师进入和退出机制、考核评价体系、成长激励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学院将以第四轮岗位聘用为契机,逐步探索建立适应学校发展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切实增强使命感、认同感、获得感。
(一)构建服务平台,畅通教师发展渠道
加强教师发展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教师队伍发展的能力。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学历学位提升、进修访学与跟岗实践等制度,建立健全服务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科学配置教师发展资源,分层分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发展服务质量。
(二)加强培养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养
坚持“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师德考评,实行师德失范行为“一票否决制”。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终身学习。
构建全员参与、持续发展、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实施“教师教育类师资队伍支持计划”、“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夯实计划”等教师培养培训项目。
(三)聚焦学科专业,引培高端领军人才
以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为引领,围绕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建设,完善高端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以“刚柔并举”的方式,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进与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1-2名。
优化学科专业建设模式,加强重点学科创新团队的培育,构建有信仰有学识有高质量产出的学术创新团队,新增省部级创新人才团队、人才基地、创新群体等1-3个。
(四)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探索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等教师分类管理机制,推动教师评价从“量化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分类设置岗位评聘标准,健全教学、科研、服务工作量互认机制。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调动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系主任、教学督导等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育才”“用才”机制,依托“特聘教授支持计划”、“印山英才支持计划”、“教师教育教师发展支持计划”,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工作,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五、释放开放合作活力
强化开放办学意识,拓展范围、丰富渠道、深化交流,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学院和科研机构为主体、师生为主角的全方位、立体化、有特色的开放办学新格局。
(一)加强校际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办学新局,提升合作质量内涵
深化与省内外著名高校如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青岛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交流合作,加强资源共享,扩展合作领域,构建跨区域、跨类别的合作平台。邀请对口帮扶高校华中师范大学以及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到学院建立名师工作站,合作申报国家级高层次科研平台与重大课题。聘请对口帮扶高校或其他高水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深专家和知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者,指导学院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的培育和申报工作。
选派一定数量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到合作高校挂职、进修培训。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向对口支援高校申请单列定向博士招生指标。加强学校优秀学生的交换培养。
(二)加强校地交流合作,努力实现共赢发展
发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主专业资源优势,与乌当区、贵安新区等共建教育创新实验区,建立合作共赢的机制体制,推动校地协同育人,搭建学校与基础教育联系渠道,协同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和改革试点工作,加强对教育创新实验区在职教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
充分发挥学院专业特长与优势,围绕发展乡村产业、繁荣乡村文化等领域建立校地合作研究基地,为地方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面向地方基础教育,建立大中小思政一体融合和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与校友的信息沟通,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作用,助推学院发展。
六、持续改进办学条件
立足学院既有条件,重点关注学院发展急难紧迫需求,从基础设施、智慧学院、服务保障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夯实学院发展基础。
(一)持续改善学院教学和办公设施建设
充分用好学院对学院建设的投入倾斜,不断改进学院教学和办公设施和环境,积极升级改造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设施,完成学院各教研室办公室节能改造,改善实践实训设施设备等项目。增强学院图书资料服务功能,纸质经典图书达500册左右,电子文献图书近2000册等。
(二)加强智慧学院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共享
完善与改进学院智慧服务平台,推进学院数字建设,提升学院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围绕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需求,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积极创建学科齐全、标准统一、种类丰富的教育教学案例库。建立实践实训资源智慧共享服务平台,提升资源利用率。
(三)加强服务保障能力,强化环境育人功能
统筹各方资源,优化服务保障体系,继续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从细微入手,精心打造马院特色文化,努力建设红色马院、人文马院、活力马院、奋进马院。
七、 凝练鲜明发展特色
以思想政治教育师范认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契机,植根社会需求,坚持服务地方,深化内涵,创新大中小思政教育,推动强师计划,打造特色马院。
(一)“在马姓马、在马言马,在马信马”
马院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在马姓马、在马言马,在马信马”的鲜明导向和旗帜,竭力锻造一支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坚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识、有马克思主义情怀和视野的“姓马、言马、信马”马克思主义者,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竭力将马院建设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阵地和坚强堡垒。马字当头,一马当先,义不容辞。
(二)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建设,创新育人格局
创建贵州省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集体备课中心,推动大中小思政教师队伍一体化发展,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培养和培训机制,建成“集体备课学习、互通协作教研、共享主题育人”的一体化平台。加强培训力度,实施名师示范带动工程,产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思政研究成果,获省级以上思政工作表彰或奖励2项以上。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协同推进“三全育人”,着力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大中小思政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打造一批思政课精品项目,力争建成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三)推进教学科研改革创新,逐渐彰显学院特色
学院继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思政课程教学科研改革,继续整合专业与思政公共课资源,逐渐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政课教育教学与科研上求得最大公约数和同心圆,实现两者的共赢互补、均衡发展,并逐渐形成学院办学特色和教学科研特色。在培养人才质量上,努力做到又红且专,政治强,业务精,入得社会,上得讲堂,精益求精,全面发展。在思政课教学科研方面,积极锻造“人工智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贵州红色文化特色”的教学科研团队。
八、社会服务
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做文章,立足贵州强服务,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创新社会服务机制,聚焦基础教育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贡献力。
(一)发挥思政教育优势,服务基础教育发展
根据贵州基础教育发展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基础教育研究,深化对中小学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专业服务,引领基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智库,并提供基础教育思政教育发展咨政咨询服务,努力发出“师院声音”。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引领与指导,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扎根贵州大地,依托学校贵州省地理国情与乡村振兴人才基地、贵州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扶贫创新团队等科研平台与团队,培育支撑服务乡村振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新型智库,汇聚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层次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引领支持与服务。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产业发展的融入与产出
加强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产业发展的横向融入与合作,深化科研创新与成果共享,学院与事业、企业共建高质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为企业、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引领,确保产出的政治正确与可持续发展。
九、提升治理效能
着力提升学院制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化顶层设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创新,提升治理效能。
(一)强化党建引领,健全学院制度
充分发挥党委在学院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严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升议事决策系统的科学性、民主性和规范性。
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制度体系,提升学院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和治理效能。充分发挥学院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工会和团委等机构的作用,激发学院师生干事敬业的自主性、积极性。
(二)探索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创新队伍激励机制
进一步整合学院人力资源,进一步明确界定各单位的科室设置和职责职能划分,推进定员定编定岗“三定”工作,加强岗位管理,分类制定岗位聘期任务,加强聘期考核和管理,配合学校做好全员岗位聘用工作。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改革,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的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进教师科研评价,推动教师分类评价,在职称评聘、岗位聘用、评优评先、人才推荐等方面发挥作用。
深化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改革,盘活绩效存量,扩大绩效增量,进一步完善增收创收的激励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构建注重实际贡献的绩效分配机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和立德树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构建高效管理体系
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工作。建立健全责任考核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部门。用好学院办学自主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服务、资源配置等方面,制订“放管服”改革事项清单,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加强学院治理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找准学院治理信息化建设的症结,构建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加强功能整合,进一步实现行政管理和教学科研之间的信息互通互享,提升学院治理信息化水平。
(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坚持学理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建立健全以科研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研人才评价体系。
探索科研成果分类评价,完善代表性成果同行专家评议,探索聘期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学术贡献与社会贡献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推动“五育并举”,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健全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第四部分 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规划的落实,督促各教研室实施规划。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负责具体协调、督促等各项工作。
二、加强统筹协调
按照“横向贯通、纵向联动”原则,学院依据本规划完善专项规划和教研室事业发展规划,确保专项规划、子规划与总规划的有机衔接。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根据有关工作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特定工作涉及多部门协调配合的,领导小组负责召集相关教研室和部门推动解决。
三、加强资源配置
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聚焦“十四五”规划目标,统筹协调各类办学资源,实现规划实施与资源配置的有机对接,坚持分级管理,集中力量解决急难险重问题,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资源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资源调配遵循学院发展一盘棋主导思想,着力消除资源分配不平衡的问题。
四、加强规划宣传
在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领导下,各办公室和教研室积极配合,学习践行“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发展理念与重大举措,增强广大师生对规划的理解与认同,有效引导师生积极投身于实现规划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督导检查
督导检查工作由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统筹。督导检查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总体运行状况,加强对规划执行的中期评估与末期总结,健全完善规划执行奖惩机制,切实把各方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规划执行上来,不断开创学院事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