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新时代新征程,作为扎根在红土地上立德树人的财经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发掘省内富集的红色资源,结合学校特色、学科和专业特点开展精准思政,以红色财经文化助力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应有作用。
以“红色财经+专题教学+数智技术”思政品牌为目标,锤炼教学“真功夫”,打造思政“金课程”。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红色资源教学科研开发利用教师团队”,充分发掘红色财经资源,编辑出版《红色财经故事集》《红色金融故事集》等系列教程,在红色财经故事中发掘育人元素,形成系列教学资源。学院还依托全国大思政课建设五大实验区以及江西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组长单位、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等平台,持续优化集体备课,加强协同攻关,形成优质教案、讲义、课件等系列专题教学成果。依托数字技术、智慧教室、慕课平台等现代手段,将教学资源数字化、思政课程数字化,形成系列优质线上课程。
以“红色文化+财经特色+数字思政”科研精品为目标,提高科研“真实力”,打造科研“精品牌”。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凸显财经特色,聚焦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红色财经历史、大数据思政教育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一系列高质量成果。近年来,学院主持立项“中国共产党信用票据史资料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大数据技术革命的哲学问题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中国红色金融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重点项目1项。学院依托高质量科学研究课题的孵化,通过请进专家指导、外出学术交流、内部集体研讨、论文工作坊等方式,提升论文写作水平。截至目前,学院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60余部,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10余项。
以“财经理论+财经思想+财经历史”有机融合为目标,把握育人“主旋律”,打造育人“组合拳”。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的同时,逐步理清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创新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将财经特色之“盐”融于课程教学之汤。一是在“原理”课中融入红色财经理论,从学科专业角度切入,助力学生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二是在“概论”课中融入红色财经思想,从党的创新理论层面阐释,助力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三是在“纲要”课中融入红色财经历史,从既往史实中寻找规律,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胜利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通过把专业元素嵌入到思政课程的教学全过程,确保在育人过程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进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端”协同赋能为目标,唱响数字赋能“主旋律”,建设网络“主力军”。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成为助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动能。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刻认识到,“数字马院”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新形态,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精准化的迫切需要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化重塑的战略支点。在江西财经大学转型建设全国一流数字财经大学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以数字技术赋能红色资源赓续传承。教师主持立项相关国家级课题10余项。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数字赋能红色文化育人进行深入的理论准备。
接下来,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进一步完善红色财经文化育人的工作体制和机制,持续加大红色财经文化研究阐释力度,以厚植红色财经情怀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感知、情景再现等方式呈现红色财经文化研究成果,进而有机融入思政课程,助力学院将红色财经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建设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培养更多新时代财经人才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