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华:推动理工类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

2023-11-07 来源:人民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在奠定思想根基、确立价值导向上的基础性作用,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新征程,理工类院校深入结合地域特征、学校特色、学科和专业特点,多措并举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治建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马院姓马,在马言马”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是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学院因马克思主义而立,因马克思主义而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马院姓马”首先要把党的领导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最亮底色,把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政治底色。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仅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和宣传的重要平台,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办好理工类院校思政课的重要举措,更是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是高校党委政治站位、责任担当的体现。因此,要推动理工类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加强高质量党建引领,通过学校党委的统筹谋划,确保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进而优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顶层设计,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规范化水平。首先,学校要统筹宣传、组织、科研、教务、财务、后勤等职能部门,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政策指导和经费支持,严格落实重点学院、重点学科、重点课程建设有关要求,营造良好建设环境。其次,高标准配备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打造政治强、学术优、作风好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干部队伍。再次,要把抓好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办学治院的基本功,规范推进内部机构设置,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强化业务和科研相结合的政治理论学习,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确保思想上、行动上的统一和政治上的团结,打造马克思主义学院良好政治生态、学术生态、文化生态。

  人才兴院——推进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实现创新发展,夯实人才基础是关键。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坚力量,不仅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更是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关键。因此,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把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在推动构建结构优化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上下功夫。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发展的最大动能。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理工类院校要把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第一资源,要坚持以人才工作为核心,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主体工程来抓,切实建强理工类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队伍。首先,要充分尊重人才的主体地位,精准施策,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团队活力,形成“上下齐心、人人担责”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环境,推动学院内部良性人才机制优化升级。其次,要勇于打破常规,采取有效措施引进人才。按照不低于1∶350的师生比,配齐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队伍;通过招聘、转岗、柔性引进等方式,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引进途径,推动师资队伍素养全面提高。再次,要深入开展培训,精准培养人才。以青年教师导师制为牵引,实施团队协作、任务驱动、访学进修、教研培训、青年反哺、分级轮训、攻读学位、学术会议等形式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打造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队伍。最后,要优化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思政课教师职称晋升政策,持续构建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和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通过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形成“上下同心、人人担责”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科研强院——提高马理论学科竞争力

  科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引擎。在推进理工类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定位和世界意义等方面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新格局,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成为科研精品产出的学术高地,最终有效地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势能。

  首先,要注重合力造峰。按照学科归属,注重学科带头人培养,整合科研团队,形成“基地+带头人+团队”的科研集群优势。同时,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聚焦某一地域、行业、群体,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式研究”为抓手,持续培育标志性成果,形成特色方向、学科高地。其次,要注重夯实基地。以教研机构为重要依托,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设立开放课题,聘任专兼职研究人员,围绕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开展调研,强化基地的资政育人功能。再次,要注重协同创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引领功能,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优势,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理工类学科的交叉融合,重点建设一批集战略性、运用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大力释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以及启迪民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强化其对其他学科的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努力培养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报告强调,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理工类院校要深入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政治建院、人才兴院、科研强院,最大程度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质量,使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高校铸魂育人的坚强阵地,为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唐家华,昆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关键词:理工类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