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平: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2023-11-06 来源:云南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3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新征程上,要全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人才支持。

  树立“马院姓马、在马言马”鲜明导向,彰显中国大学的社会主义底色。全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应树立“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一是常学常新。常学常新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二是真信真懂。真信真懂就是从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中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以更多原创性成果推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三是会用善用。会用善用就是要以“六个必须坚持”为基本遵循,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在“言马”“研马”中提升中国叙事的话语传播效能。

  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其一,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铸魂育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深化学理研究,强化传播阐释。其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之本在立德,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在“立德”与“树人”上做文章、下功夫,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三,发挥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这一课程的关键作用在于培养学生的关键素质——德,即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注重“学科、课程、教师”关键维度,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必须注重三个方面的建设,即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队伍建设。首先,学科建设是基础,要逐步完善学科体系。只有逐步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才能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学科归属感,凸显思政课教学的学术含金量,彰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站位。其次,课程建设是核心,不断提升思政课水平。把握“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立足点,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着力点何在?要构建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政课课程群。落脚点则在于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实效性,让学生口服心服、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最后,队伍建设是关键,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创新工作机制,落实政策保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培养力度,激发教师内生动力。积极引导思政课教师守道与传道相结合,心怀“国之大者”;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用好“思想教育”这把钥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形成教研共促的氛围。

  把握“引领示范、协同共建”整体规律,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合力。截至2021年底,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已达1440余家。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需要形成强大合力。一是党建引领。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建立党委领导、党政齐抓、部门司职、社会协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工作格局。二是重点示范。自实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以来,全国层面已有37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4家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省级层面也评选出一定数量的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要坚持以质为核、量质并举,加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力度,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示范显著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新格局。三是共联共建。一体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不仅要发挥重点示范作用,还要推动共联共建走向深入,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作者:陈红平,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