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大意义

2023-09-06 来源:学习时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举措。《意见》对于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深刻认识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大意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具有重要指导性作用。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对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立足于理论本身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依托于时代的新形势与新需要。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但却以实现全人类的福祉为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以辩证的、批判的视角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进入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历史交汇期。这使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不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正本清源、返本开新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与时代必然。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意义,正是在于实现经典与当代的对话、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传统与未来的交融,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顶层设计与精神动力。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对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大意义。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个社会道路、制度、文化的理论概括与价值凝练,理应呈现出这个社会最本质的精神特征。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呈现马克思主义的鲜亮理论底色,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引领性作用,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伫立新时代的历史潮头,以崭新的概念、范畴、判断,认知、理解、把握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深刻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提供学理支撑与智力支持。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对于丰富和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意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符号;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理论宣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中流砥柱。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使我们在理论的比较与对话中,厘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优势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局限,证明人类社会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发展出带有鲜明中国特色与重要世界影响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在当前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质上就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能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进出谋划策、贡献力量的新型人才。也就是说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为管用的人才决定民族复兴大业的未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能够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思想的深邃感召人、以理论的魅力鼓舞人、以真挚的情感触动人,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充分完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广大青年认识到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有机统一,树立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才干、敢于拼搏奋斗、乐于担当奉献,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未来与国家栋梁。

  为了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落到实处,我们应当抢抓机遇,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第一,加强学科建设,夯实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多个二级学科。它们之间关系密切、互为表里,是马克思主义从历史走向当代的学理表达。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价值和事实遵循,实现不同二级学科之间的充分对话与深度交流,把理论研究做深、做实。第二,加强教材、课程体系建设,提升教学实效。教材与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载体,是具体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关键。我们应提升教材编写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使课程教学主线清晰、学理深刻、情感真挚、生动鲜活。第三,加强理论宣传,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立德”是“树人”的精神前提与思想保障。我们应当回应社会热点、关注现实问题、响应时代需要、拓宽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实提高专业人才的精神境界与理论水平。

  (张占斌,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