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述评

2023-11-03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2年第9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探索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方略,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组织领导与管理日臻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创新成效显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壮大、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显著提升。

  组织领导与管理日臻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全面领导和有关部门的组织管理,为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坚实保障。

  坚持和加强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全面领导。一是抓好班子成员,强化党政领导班子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研判形势、举旗定向,积极推动高校党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度融合。二是聚焦责任主体,明确责任人责任和要求。高校压紧压实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主体责任,党委书记和校长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讲思政课、带头听思政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保证每学期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重点工作。三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和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一是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二是坚持“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统一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制发展突飞猛进,截至2021年底,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增至1400余家,有37家马克思主义学院相继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时一批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含高职高专类院校)先后涌现,逐步形成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牵引,各类马克思主义学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体推进的发展局面。三是坚持开放办院、建立协同机制。秉持协同育人理念,深入政府机关、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开展理论宣讲、调研实践、志愿服务等,积极构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的共同体,形成院校联动、一体推进的良性态势。部分高职高专类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不断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先进典型等实时联动。

  不断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项工作的制度机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编订符合思政课建设需要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要求的发展规划,做到每学期有工作计划、每学年有工作总结。二是以党建工作为重点,健全各项工作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推举、学习优秀支部榜样,把抓好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院的基本功。教育部通过开展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先后培育创建出全国党建示范高校20所、标杆院系199个、样板支部1655个,评选建设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0个,创建了两批“百个研究生样板支部”“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三是加强二级教代会建设,推进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做好二级教代会的建设工作,不断加强民主建设和制度建构,坚持院务公开,使二级教代会有章可循、富有生命力,成为共谋共促学院发展的有力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作出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思政课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明显增强。

  强化教学管理,严格规范教学组织。在教材使用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均采用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一组织编写和修订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同时定期组织教材使用培训,以引导思政课教师吃准吃透教材基本精神,全面把握教材重难点,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工作。在课程设置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落实课程学分及对应学时、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本科阶段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高等职业学校专科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博士研究生阶段开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健全课程体系,打造思政课建设的特色经验。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在保持思政课课程设置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37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及北京、上海、黑龙江等省市部分本科院校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推进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一是改进教学模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把教学重点、社会热点、理论难点和学生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广“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有特色的品牌课。二是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教育部委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打造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整合贯通9大支撑系统,建设覆盖每门思政课、服务一线教学的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以及在线示范课程库等资源库。三是完善评价机制,逐步改进完善考核方式。逐步革新考核方式,以学生获得感为评价导向,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注重考查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善用大思政课,把思政课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一是拓展实践载体,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紧扣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北京冬残奥会等重大时间和事件节点,不断拓展思政课途径和载体,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实践基地,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其中,本科从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专科划出1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二是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增长才干。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击疫情、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持续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实践活动。三是打通学段衔接,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不断强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通过结对共建的多样形式开展大中小学跨学段交流研讨,促进教学内容和目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强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出发,全面建设一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引领作用。

  把准学科定位,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研究阐释。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增加到104个,一级硕士点增加到279个。一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整体发展。规范和完善二级学科设置,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研究阐释,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术化、学理化,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学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重点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原创性研究。另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还积极推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等相关学科联动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协同发展,挖掘回应时代需求的理论和学科生长点,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

  凝练专业方向,推出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一是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严格落实本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年不低于40元、专科院校按每年不低于30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思政课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坚持开展科研成果评优奖励,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支持力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繁荣计划”设立了思政课研究专项,3年累计立项近1000项,支持经费近3亿元。二是加强学术阵地建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保障。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的学术阵地建设,将中央报刊以及地方主要党报党刊列入学校重点报刊目录,发表相关文章纳入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三是注重成果质量,形成系列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推出多部重量级的研究成果。

  提升培养质量,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增设本科专业,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8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首批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从无到有的突破。截至目前,已有46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生。二是完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人才。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探索本硕博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构建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三是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2018年,教育部开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并逐步按需增加招生培养指标。马克思主义学院严格落实相关规定,规范管理、保证质量,注重选拔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

  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壮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致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学识渊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理论功底和综合素养显著提升。

  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打好师资队伍建设基础关。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全国各高校的努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在数量、结构以及影响力等方面有了明显改观。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显著增长。马克思主义学院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配齐建强教师队伍。截至2021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比2012年增加7.4万人,教师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素质明显优化。专职思政课教师年轻化成为新态势,49岁以下教师占到77.7%,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同时,选聘高水平专家担任特聘教授,统筹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负责人、名师大家和专业课骨干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骨干等不同队伍登上思政课讲台。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一是践行师德师风建设的主体责任。教育部成立全国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主动担当、有效作为,在教师培训、基层党组织建设、教职工理论学习中,增设师德师风建设和考察机制。二是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把思想政治、廉洁、法治、心理健康、安全等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教师培训全过程,创新师德教育形式,增强师德教育实效。三是强化师德师风宣传表彰及考核评价。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工具,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活动,集中表彰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此外,还制定教师师德规范及评价方案,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在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推优评先等方面,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

  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增强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一是完善集体备课制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体系,通过定期组织教师集中学习、讲示范课、互相听课,促进思政课教师互学互鉴。二是举办思政课教师研修班。依托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开展理论研修,依托高水平师范类院校开展教学研修等,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三是优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以育人成效为标准,不断完善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符合思政课教学内在要求、有利于教师职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为高质量教学提供保障。

  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决策咨询和理论宣讲,开展社会服务的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马克思主义学院影响力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建言献策,着力提供决策咨询。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党中央战略决策部署,对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问题,深入分析研判、科学谋划,投身资政服务工作。在调研咨询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围绕社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调研并提交咨询报告,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党委政府重要文件、报告等起草工作,参与企事业单位决策咨询,使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资政服务、社会治理、政策制定等方面体现出重要价值。在社会兼职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担任社会兼职,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中,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

  主动发声,积极开展理论宣讲。一是累积宣讲次数和受众人数逐年增长。据相关调研结果显示,仅2020年,参与调研的302所高校就举办了1.7万场次的理论宣讲活动,听众覆盖数达273万余人,有效地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加强理论宣讲团建设。组建理论宣讲团,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通过理论平台推进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走进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三是注重理论成果宣介。鼓励教师积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理论文章,在新华网、人民网等网络媒体上解读方针政策,在引导社会舆论、批驳错误观点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但是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育教学、研究宣传、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必须将学习、研究、教育、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服务党和国家的战略需求作为学院建设的重要目标,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谱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新篇章。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