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筑牢思政育人“同心圆”

2024-03-29 来源:光明日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为全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系统构建新时代思政课育人新格局,近年来,浙江理工大学认真落实浙江省《关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力打造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标杆。

  勇于先试先行 打造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标杆

  作为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项目浙江省牵头高校,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贯通联动、大胆先试先行。学校携手杭州市临安区、临平区、钱塘区成立“天目少年思政学院”“弘临思政学院”与“钱塘红潮思政学院”,因事而化,因需而合,因势而新,在师资培训、课程建设、本土教材编写、教研项目等方面合作共建,探索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校地合作模式。指导共同体单位全域联动、多维发力,深入挖掘区域思政元素,提升思政课“含金量”,打造“红色研习社”“五育体验图”等研学载体。学校与延安大学共同发起成立全国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联盟,目前已在浙江、四川、新疆、陕西等地共建联盟基地30余个。“红传联盟”整合红色资源,融入世情国情民情,打造不同形态、不同类别、不同区域的互动学习平台。

  在此基础上,学校与共同体单位一道坚持纵横贯通、引培并举、融汇力量,通过推进组织机构一体化、资源平台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课程教学一体化、实践教育一体化等开展面向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引领、人格锻造和素质提升工作,积极探索大中小学共建共享共育的“大思政课”模式,大力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学校红色文化讲习馆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浙江理工大学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成为一项系统性、全面性、整体性工程,实现了合作从松散到紧密、空间从省内到省外、形式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

  探索可行路径 构建多层次思政实践教育平台

  为探索大中小学思政实践育人新路径,学校充分挖掘百年党史、百年校史丰富资源,打造以丝绸博物馆、红色文化讲习馆、红色档案馆“三馆”为核心的文化馆群。2021年,红色文化讲习馆入选省级党员教育培训基地,2023年入选教育部红色文化弘扬基地。丝绸博物馆是全国高校唯一的一家丝绸博物馆,入选教育部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自“三馆”建成后,已累计接待上级部门、校外单位代表及大中小学学生20万人次。

  学校坚持鲜明的学科特色,融合理学院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丝绸博物馆、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丝绸文化传承与产品设计数字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进一步整合校内科普资源。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特色,组建各类大学生宣讲团、服务团、实践团,通过政策宣讲、手工制作、科普宣传、音乐表演等各种形式,为中小学生带来全新的思政教学体验。例如,博远文化宣讲团以丝绸博物馆为依托,以全校大学生为主体,通过生动活泼的讲解、多样化的互动实践方式,致力于丝绸文化科技的科普与宣传。红信讲习团以红色文化讲习馆为依托,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为主体,采用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多样化传播形式和应用载体,开展理论宣讲,传递、传播与传承革命信仰,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深化思政教育,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力量、诠释青年责任。

  优化协同机制 实现思政教育和学生发展同频共振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键在“统”,核心是“通”。如何打通壁垒、优化学段育人协同机制,是新时期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学校以共同体建设为契机,通过校地党建融合、校校党建联建等形式,加强与中小学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推进跨学段教研合作、跨学科交叉融合与跨区域协同发展。2021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杭州党史馆举行“党建共同体”签约仪式,通过加强党建共联、平台共建、学术共研、展览共享等方式,共同建设学生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注重学段特点,确保“守好一段渠,护好一条河,种好责任田”。学校按照可共享、可借鉴、可推广的理念,整合各个学段的思政课课程资源,加强数字化、智能化课程资源平台建设,精心筛选具有思想性、科学性、针对性的优质课程资源,鼓励各大中小学思政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同时,学校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问题,持续深入开展研究,编印具有浙江味、时代味的书籍,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形成高质量咨政报告,推动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走在前列。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顺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回应教育革新诉求的必然要求。着眼未来发展,学校将顺应不同学段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和双向互动,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积极拓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空间,迎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持续创新发展的新挑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