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五聚焦、五落实、五有效,党建引领学院事业发展实践探索

2024-06-11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官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五聚焦、五落实、五有效”工作思路,推动党的建设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强化“双融双促、共推共抓、联建联创”工作理念,以一流党建引领学院一流事业发展;打造“一层级一重点、一支部一品牌、一小组一特色、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立体化党建格局,促进学院各项事业争创新作为、展现新气象、迈上新台阶。

  其中,2018年,学院恽代英班学生党支部获批“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19年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荣获中共湖北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基层党支部案例入选中组部党员教育中心与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编写的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高校版)》;2022年,获批首批湖北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024年,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一、聚焦思维创新,落实党建政治引领,从严治党“深度”有效延伸 

  (一)立足党建兴院新理念,夯实政治引领体制机制

  坚持政治引领主体责任机制分工明确。学院党委主动担当作为,“头雁”作用明显。创办党委引航讲坛,目前已经举办11期。学院党委书记作为学院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已扎根基层党建工作20年,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丰富。

  坚持党政联席会议决策机制良性运行。发扬民主集中制,涉及学院发展、学科建设、人才队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重大事项和重点事务,一切经过党政联席会议决策。超前谋划出思路,“三重一大”制度完备。党委牵头制定《学院综合改革方案》等重大学院改革文件,带领申报入选湖北省、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立足师生党员新需求,打造政治引领组织矩阵

  立足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推进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落实。入选学校首批和第二批“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教师支部书记全部由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担任,实现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

  立足党建与队伍建设深度融合,配齐配强专职党建工作队伍。建立专兼职组织员制度。配备正处职专职组织员、副处职专职组织员、兼职组织员,专职辅导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制度,严格落实“一岗双责”。选配辅导员担任学生支部书记,在思想引导和政治站位上树立标杆。

  (三)立足党史教育新发展,深挖政治引领现实内涵

  成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依托学院学科优势,积极挖掘湖北省内红色资源,充分调动各方专家和优势资源,成立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政策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打造中共党史党建一流教学研究中心、学术交流平台和新型高端智库,出版献礼建党百年图书10部。

  成立“理论宣传与社会服务部”。15名教师入选湖北省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0人次入选湖北省委和武汉市委宣讲团。成立以党史党建专业师生为主体、博导教授参与、学生参加的“党史师生宣讲团”,已开展专题宣讲500多场,足迹遍布省内外政府机关、企业、学校、农村、街道,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出台“十二个一”党史学习教育定制套餐,全部完成计划。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总结大会上面向全校介绍经验。

  成立党建工作创新中心。近年来,学院聚焦党建工作品牌创新,举办“马克思主义学院庆祝建校120周年暨教育发展基金颁奖盛典”“《我们的故事,从1983年开始》新书发布会暨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友恳谈会”“你好!恽代英”“你还记得吗——校友会成立大会沉浸式大思政课”“‘百年奋进铸辉煌,同心接力续华章’献礼建党百年舞台展演”“‘礼赞马院人,奋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颁奖盛典”等大型活动,校内外反响热烈,党建工作政治功能凸显。

  二、聚焦制度创新,落实党建纪律监督,支部建设“硬度”有效增强 

  (一)治理架构科学,制度建设到位

  坚持政策文件制度前瞻性。对标“一融双高”党建工作目标,靶向精准。完善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为中心的治理架构,党委在学院建设中发挥把舵定向作用,保证“三重一大”议事规则科学民主高效。立足人才培养中心,出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方案》,作为全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出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四五”高质量人才培养规划》《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并照章落实。

  坚持工作机制体制科学性。将党建工作纳入学院发展五年规划,研制每年《学院党建工作要点》《党建任务指导书》等指导性文件,印制出台《教职工手册—学院制度汇编》,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院年终绩效考核与分配,强化党建责任。

  (二)意识形态把关,政治安全到位

  坚持意识形态安全底线思维。学院党委牵头制定《学院意识形态工作实施细则》,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每年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召开专题意识形态工作会议,实时研判,科学决策。鼓励立足意识形态安全学术研究,形成立体化的意识形态安全矩阵。如郭明飞教授申报课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重大研究专项项目立项。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底线原则。严格落实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在人才引进、人才项目推荐、缺岗聘用、年度考核等工作中的师德师风把关作用。注重对师生思想动态准确把握,进行师生思想动态大调研。

  (三)打造“五星”支部,考核激励到位

  坚持抓住党支部建设“基础一环”牛鼻子。配强师生支部书记和支委会,开展好“两学一做”“三会一课”和主题教育。以提升“内驱力”为靶向,开展“五星级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评选展示活动,实施“党员培育工程”“党员亮相工程”“党员示范工程”“党员领航工程”等,选树出教工“思想政治教育系党支部”(全校第二批“双带头人”支部)、“恽代英班学生党支部”(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硕士研究生党史综合第一党支部”(全校研究生样板支部)等一大批基层组织典型。

  坚持按照“七个有力”标准加强支部建设。恽代英班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系党支部多次联合中央外联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武汉边防检查站、中国地质大学、学校党委组织部等开展党日活动。制定《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考核奖励制度》,将支部书记纳入学院中层干部考核体系来培养,共同参与教职工考核、各类人才选拔、晋级、绩效分配等重要事项的商讨和研究决策。2023年11月1日,举办“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终身信党爱党为党跟党走,遗愿缴纳大额党费表初心”主题党日活动,完成65年党龄的老教授刘光明生前嘱托,向党组织一次交纳10万元大额党费。

  三、聚焦管理创新,落实党建推动发展,组织覆盖“广度”有效拓展 

  (一)着力精准管理,组织执行力不断提升

  守好党员发展关。严把“进口关”,统筹个人贡献与师生评价,全方位考察、培养和教育入党积极分子;严控“发展关”,实行发展对象预审机制,全面考察发展对象,严格入党程序;严守“转正关”,建立预备党员考核评价体系,提升党员发展质量。

  守好党员管理关。设置党员成长档案袋,设立“党员寝室示范岗”,推进党员管理精细化,加强师生党员身份认同,组织党员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党员初心践行与使命担当。

  守好党员学习关。党组织理论学习深入开展。创办“党委引航讲坛”,扎实推进主题教育活动,做到领导班子人人领学、领悟、讲思政课;党支部书记人人讲党课;师生党员认真开展好主题党日活动。

  (二)着力示范引导,组织号召力稳步推进

  党风廉政建设效果突出。学院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负主体责任,坚持派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一方面积极在学院内组织各类学习报告和专题会议;另一方面,请校内外专家做党风廉政建设报告。每学期安排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组织领导干部和党员分批次参观洪山监狱、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等党风廉政教育基地。

  典型示范建设成效显著。学院争先创优氛围浓厚,多名教师获得学校教学创新奖,连续两届获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一名,获教育部教学竞赛和教学展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6人;先后涌现出湖北“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学校“三育人标兵”“十佳班主任”“十佳女教工”“十佳青年”等一批先进典型。学生群体中,也先后涌现出全国三好学生陈英波、大学生自强之星向继友、陈凌继,向上向善好青年赵芸逸、余逸飞,湖北省本禹志愿服务队等先进典型,实现了全国挑战杯一等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志愿服务大赛金奖的全满贯优异成绩,首夺创新创业大赛先进集体“挑战杯”。

  (三)着力辐射宣传,组织影响力正在形成

  坚持旗帜引领方向,严格落实“七个着力”总体要求。强化宣传矩阵建设,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阵地。进一步整合融媒体中心功能,着力打造微信公众号、网站、微博等媒体平台,加强对自媒体的引导和管理。学院微信公众号已发布推文1980+篇,单篇最高阅读量高达19000+次,平台累计阅读量破680000次,已成为学院宣传、意识形态工作和服务师生的主阵地,荣获学校“十佳官方新媒体”,“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微信公众号于2021年获批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四部委联合确定的“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单位”。率先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研习社,创建“红色之音”等宣讲品牌,打造三届网红宣传员。

  坚持马院在马理念,学院发展社会影响广泛。2023年6月16日,《光明日报》以“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三个创新,深化三个有效,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内涵式发展”为题对我院党建工作进行报道。2022年CCTV发现之旅频道《纪录东方》专题纪录片推出《守正创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焕发新活力》专题报道我院;2022年9月,湖北省唯一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党刊《党员生活》期刊,以“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青马养成记”为题,全面详实报道了学院强基铸魂育新人的典型做法;《湖北画报》期刊以“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题发表长篇通讯报道;2023年新华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以“华中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友大课堂’传承教育家精神”“记录新时代华师人投身教育强国的身影——《我们的故事,从1983年开始》新书发布会暨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友恳谈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等为题,全面报道了学院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建设成效;仅2023年,中央主流媒体报道宣传学院党建、思政工作等就达100余篇(次)。

  四、聚焦方式创新,落实党建凝聚人心,党群关系“温度”有效提升 

  (一)服务师生,打造基层党建新格局

  坚持党政联席科学决策。充分发挥党委在党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涉及学院发展和师生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由党委先行讨论研究再提交党政联席会议决议;坚持集体决策,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规则;坚持落实落地,集体决策后坚决执行,保证政策落实到位。

  解决师生反映突出问题。聚焦学院大事、要事解决力度,主动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提升学科建设力度、落实高质量重点马院建设。2022年,学院党委通过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和梳理,党政联席会议研究确定14件大事、要事、实事、难事,践行“我为师生办实事”新作为。

  (二)党群联系,打造组织建设新合力

  坚持党委委员和党政领导干部密切联系党支部制度。如学院党委书记带头,对口联系1个教工党支部和1个学生党支部,并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思想引领和帮助解决师生遇到的难题。院长对口联系相关专业支部,将党建工作和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

  坚持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党外教师制度。近年来,党委书记带头联系中青年骨干教师,经常性谈话交流思想,将解决思想困惑与解决实际问题“双结合”,2019年发展一名副教授加入党组织;2021年6月,吸收3名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党组织。成立青年教师协会,打造“培根铸魂”青年教师成长学术沙龙品牌活动;成立未来教育家协会,打造恽代英讲课大赛品牌活动。做好学院统战工作,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领;抓好民族宗教等工作,积极营造党内外和谐、师生齐心的良好环境;加强对共青团、工会、老协等群团组织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党员和师生参与学院民主决策管理的积极性。

  (三)五育并举,打造立德树人新矩阵

  坚持党建工作融入人才培养。立足组织育人、重视课程育人、强化科研育人、凸显文化育人、推进实践育人。党委委员和中层干部联系班团制度落地落实。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等直接指导学生团队参加“挑战杯”等重大赛事,近两年来,学院获得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挑战杯”国赛二等奖、湖北省特等奖等荣誉10余项。

  坚持党建工作引领实践育人。教工党员参与指导实践团队,近五年参与社会实践学生达935人次,创历史新高。实践活动受新华社报道3次,中国青年网、共产党员网等国家级媒体发稿7篇,省市级媒体报道15次。获湖北省优秀实践队、“青年中国行”全国30强团队等荣誉。2023年,学院获得“挑战杯”国赛一、二、三等奖,获得“大满贯”,“互联网+”国赛铜奖、湖北省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等荣誉10余项,均实现历史性突破;获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团中央授予“活力团支部”、“青年中国行”全国30强团队等荣誉。学生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近五届均居全校前三甲。

  五、聚焦载体创新,落实党建协同融合,品牌创建“纯度”有效淬炼 

  (一)立足党建兴院,打造传播马克思主义红色阵地

  以“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和全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为抓手,实施“党旗领航计划”,鼓励教师在教书育人、理论宣讲、科学研究等方面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先后有30人次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湖北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楚天园丁”等荣誉称号;学院荣获“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湖北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湖北省基层党建创新案例”一等奖等。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副部长翁铁慧、教育部关工委主任李卫红、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局长刘自成、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刘贵芹等以及湖北省委有关领导来学院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仅2022年,接待全国兄弟高校调研学习70余批次。

  (二)倡导学科立院,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平台

  党建融入学科建设,实现高质量党建促进学科高质量发展。学院不断完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核心、哲学和中共党史党建等相关学科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势地位和领航作用。2019年学院入选学校一流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单位,在2023年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获A-类等次,哲学学科首次参评获C类等次。2018年,哲学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学院学科建设发展的新格局。2023年,哲学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中共党史党建方向的申报工作已完成。学校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研究中心、湖北党的建设研究中心等多层次学科平台,湖北省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湖北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研修基地等。

  党建融入专业建设,实现高质量学科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历史积淀深厚,学术根基扎实。2018年以来,学院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20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53项。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教材近6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含转载)20多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近400篇,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重要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60余篇。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近20项、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10项。2018年获批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23年新增哲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三)重视人才强院,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高地

  重视“内培外引”,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现有教职工100人,其中教授28人(二级教授6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30人(含兼职)、硕士生导师53人。现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7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教指委委员、教育部“思政杰青”等4人;入选“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4人;获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提名人物3人次,获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标兵、教学能手、教学展示奖、省五一劳动奖章、省青教赛一等奖、省十佳师德标兵、省青年教学能手等14人次,入选省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16人,入选省“名师示范课堂”9人。桂子青年学者4人、桂苑名师3人。

  强化激励考核,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衡量学院党委责任制工作的衡量器,党委书记述职和领导班子考核指标明确。按照“校内深挖潜力、校外广泛拓展”的思路,着力引进、选拔和稳定马克思主义学院优秀师资,2018年以来,共引进专任教师41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1人,优秀青年博士30人。同时,学院以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兼职博导等方式柔性引进近10名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学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丁茜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代表参加在京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作为15名优秀教师代表之一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握手接见。

  (四)专注教学建院,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镇

  思政课建设卓有成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两门课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武汉‘四史’教育社会实践课”两门课获评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组、“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部获评湖北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门思政课上线“中国大学慕课”平台。2021年学院获批教育部确立的全国唯一一家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中心、唯一对接湖北省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2022年获批湖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牵头高校、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单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活动课程铸品牌。举办“学马列读原著”活动,积极探索“活动型思政课程”育人新模式。时任校长、党委副书记赵凌云导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全国3.5万人次现场同步观看了网络直播,新闻稿《华师校长开讲马列原著 35000人观看网上直播》三天网络点击量达到100多万人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推进“学马列、读原著、悟原理”名师导读经典品牌活动开展;创建全国“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成立“同课异构、协同共研”思政课全国教学创新联盟和思政课创新中心,现有70000多人次思政课教师参与。

  人才培养质量高。近年来,教师指导学生团队在“挑战杯”、“互联网+”、志愿服务大赛等领域取得可喜成绩,比如:2023年10月,《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效果评价及提升路径》,第十八届“挑战杯”国赛一等奖;《聆历史回音,察知史之理——抗战老兵与青年抗战史观构建的“互动”机制研究》,第十八届“挑战杯”国赛二等奖;《何为“大思政课”“大思政课”何为——基于湖北省272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调研》,第十八届“挑战杯”国赛三等奖,实现课外学术竞赛大满贯。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处于学校人文社科专业第一名,广受社会用人单位好评。2022年,获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等。率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和班主任制“双轨”运行,成立大学生学业生涯工作室。专业建设吸引力越来越强,近三年接受转专业学生35人,转出仅1人。

  (五)拓展服务活院,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辐射示范

  打造新载体。始终坚持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工作,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党的中心任务。由理论宣传和社会服务部主抓,业务与党建深度融合、教师思想工作和学生工作深度融合,结合学院学科学者学生特点,构建起师生、学科协同发展新载体,实现理论学习、理论研究、理论宣传、理论与实践相验证的完备育人载体。

  利用新技术。开展线下宣讲、线上直播、网络视频、连线宣讲等多种手段,推进理论宣讲工作开展,解决理论宣讲与师生、与社区、与街道联系的“最后一公里”。协助湖北省社科联推进《就是这个理》专题栏目录制工作,开展多期视频连线《大手拉小手:大中小学校同上一堂思政课》,以新技术解决时空同步。

  创设新平台。积极推进建设联合共建基地和研究中心,包括2022年与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共建“理论热点面对面实践基地”、与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共建“应城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大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与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共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武昌讲习所”、与中共汉阳区委宣传部联合共建“汉阳区新时代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江汉二桥中学)”、与武汉市国土资源与规划局洪山分局联合共建“党建工作创新基地”;获湖北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与培训基地”、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授予“洪山区党的创新理论宣教人才培养基地”、湖北省演讲协会批复成立“湖北党建与理论宣讲专业委员会”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