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福州·三坊七巷:历史名城,古厝新生

2023-12-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苏威豪)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大原则要求贯穿始终。12月13日,“理响中国·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访了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感受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魅力。

古厝新生,神韵未改

  三坊七巷起源于晋,完善于唐朝五代,繁荣鼎盛于明清时期。目前,这里的坊巷格局基本保存完整,是我国城市里为数不多的“里坊制度活化石”;街区内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建筑有159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有15 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史上从这里走出了名人400多位,近代更是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沈葆桢、陈宝琛、林觉民、冰心等风流人物,有着“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美誉。

  十余年来,三坊七巷的文物保护取得了显著成就:文物修复初具规模,闽都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文化与旅游实现深度融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成效显著。街区荣获“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国家级闽台文化产业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5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等称号。2023年11月,三坊七巷入选第三批全国示范步行街。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剪影 本网记者 苏威豪/摄

紧急保护,一锤定音

  曾经,三坊七巷面临着被拆除的风险。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十分重视历史文物的保护,让三坊七巷的一大批历史文物遗迹得以保存至今。

  1991年3月10日下午,福州市委、市政府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习近平亲自主持。会议议定了1991年福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办好的七件实事,从而衍生出惠及至今福州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 “四个一”机制,即“一个局”——成立福州市文物管理局;“一个队”——建立福州市考古队;“一颗印”——城建项目立项要加盖市文管会(后改为市文物局)的印章;“一百万元”——文物修缮经费每年市财政拨款100万元等。

  “现场办公会”明确提出制定和修改相关法规,抓紧修改《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制订《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规划》。不仅如此,习近平在“现场办公会”提出了开展全市文物普查,对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部挂牌立碑等举措。1991年9月,福州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64处市区名人故居,并予以挂牌保护。目前,福州市有各类文物点4783处,公布历史建筑1181处,成为福州市文物史迹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弘扬民族文化,赓续精神血脉

  2002年4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为《福州古厝》一书作序中写道:“当我们来到林文忠祠,它正眉飞色舞地向我们讲起,林公则徐气壮山河的壮举——指挥军民在虎门销烟的历史。”在“林文忠公祠”的基础上成立的林则徐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等。以林则徐纪念馆、林觉民·冰心故居、严复故居等为代表的真实历史遗迹,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我们感受深厚的家国情怀、汲取红色情怀、赓续精神血脉最生动的教材。

林觉民·冰心故居再现了林觉民写给他的妻子《与妻书》场景 本网记者 苏威豪/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我们要把握好文化遗产保护与赓续精神血脉的关系,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的滋养。

关键词: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三坊七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曾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