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全面实施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3-02-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汪伟,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城乡消费与人口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会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阶段的主题,而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则在供给侧。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实施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需要从劳动、资本与土地要素结构改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有限和有为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等方面全面实施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 

  劳动力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劳动力是供给侧的一个重要要素。从理论上看,劳动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与配置均会影响经济增长。中国过去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人口红利。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老龄化进程加快,之前的增长动能趋于消失。我国一方面需要尽快从依靠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优势转向依靠劳动力的质量优势;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从计划经济转轨而来,因而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改革挖掘劳动力要素的结构改善与配置效率优化的潜力。除了劳动力年龄结构开始老化以外,中国劳动力要素市场还存在城乡二元分割、户籍制度制约劳动力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等结构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中央已经推出或正在酝酿一些改革方案,如全面放开家庭生育三胎并实施鼓励生育的配套政策、渐进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与推进新型城镇化、修订劳动合同法与就业政策、社会保险立法、革新教育制度等。当前迫切需要评估现有改革方案的政策效果或提出新的改革方案,深化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改革。通过结构性改革,改善劳动力结构、优化劳动力配置,提高劳动力质量与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取改革红利,收获经济增长新动力。 

  首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城农民工是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让他们安心进城,稳定就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促进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有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其次,调整生育政策、延迟退休政策。在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内生动力尚未形成之前,生育和退休政策调整可以延缓人口红利消失的速度,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转向创新驱动赢得时间。再次,发展“银发产业”。面对老龄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的困境,应当顺应人口转变的趋势,充分发挥人口老龄化的倒逼机制,将“银发困扰”转为提高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的动力,推动中国经济转型。最后,改善劳动力的技能结构。当人口红利趋于消失时,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与技能水平,将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可以为经济提供持续增长的动力。 

资本与土地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资本与土地是供给侧的重要要素。从理论上看,资本与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与配置均会影响经济增长。资本要素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在于开拓增量,盘活存量,促进资本积累等。而由于土地等资源总量难以增加,要提高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主要是盘活存量,通过制度改革消除价格扭曲、改善供给结构、提高质量与配置效率。 

    资本市场的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要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特权,改变所有制歧视,消除资本在行业之间的进入管制,实现资本在各生产部门间的自由流动,停止财经与金融向“僵尸企业”输血,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消除资本误配,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一方面要开拓增量,使得资本增量进入新型产业;另一方面要盘活存量,加快去杠杆,清理债务和不良资产,实现资源的再配置。 

    土地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财税体制改革与绩效考核来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这将有助于稳房价,降低居民杠杆率,消化房地产库存。土地确权不仅有助于提高土地的流转效率,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也有助于农民获取土地的增值收益。土地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创新土地供应制度为重点,优化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结构;以创新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收储制度和土地收费制度为重点,优化存量用地的供应结构;以降低企业拿地成本和用地成本为重点,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淘汰低端、落后与无效产能,补充有效供给不足的短板,降低企业的成本。重大科技等领域的创新还能突破“卡脖子”问题,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 

  当前,以5G、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新兴数字技术在各领域深度融合、多样化发展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世界各国都在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也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与举国体制等优势,在新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甚至可以走在发达国家的前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弯道超车”。 

  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机制障碍,要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还需要改革助力。首先,应主要解决创新的主体、动力、领域和平台等问题,将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将市场竞争作为创新的动力源泉。其次,应遵循产业创新的规律,从具体国情出发,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技术进步方式上,应采取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双轮驱动”,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应更为重视自主创新;二是应加快形成技术创新的政府和市场“双向引导”,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解决技术创新领域内的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三是应实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四是应以硬件设施和软环境的建设推动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内部条件,营造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发挥有限、有为政府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个运行良好的现代市场经济,它需要的是一个有限、有为的服务型政府,而不是一个全能型、效率低下的建设型政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运行过程中,任何时候都必须正确把握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才能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过去的发展经验表明,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不断创造经济增长奇迹,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关键因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探讨政府与市场的各自定位与动态最优边界,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中国当前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根源在于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转变政府职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以“放管服”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全能发展建设型政府”转向“有限服务型政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发力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中,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淘汰落后产能与“僵尸企业”。政府则需要在保护市场、尊重市场的制度框架下承担应有的责任,在简政放权、优化公共服务、改善营商环境、做好社会托底等方面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发展动力。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22ZDA049)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改革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