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23-01-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2013年由习近平主席正式提出并大力倡导,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指导着中国外交工作的推进,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近十年间,这一理念越来越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共同体的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这一理念也源自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和谐相处。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对新中国外交核心原则和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多年来,中国秉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了“天下为公”“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天下一家” 的政治信仰与整体和谐精神,主张民胞物与、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根据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有五个层面的内涵:

  第一,当今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各国关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相互依赖,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世界各国需要以负责任的态度同舟共济,协调合作,妥善应对。当下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亟需各国合作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界限,坚守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商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有一套各国人民所认同的价值理念,这样才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联手应对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第三,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追求的总体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遵循主权平等、沟通协商、法治正义、开放包容、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场合多次阐释了打造“五个世界”的主张: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第四,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各国和各国人民应当同享发展成果,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抉择。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国际社会应该共同遵守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第五,中国和世界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愿和各国携手践行合作共赢的思想理念,打造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谱写二十一世纪国际关系的崭新篇章。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决心不会改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客观上正在改变现有的国际格局。未来“东升西降”更趋明显,但“西强东弱”的态势短期内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世界正处在转型时期,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不安全感普遍上升。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中国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还面临一些重大挑战:

  首先,中国将强未强,综合国力相对有限,国际话语权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并不平坦,需要砥砺而行,进行伟大斗争。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断缩小同美国的差距。2021年,中国GDP总量为17.7万亿,美国为23.04万亿美元,中国的GDP总量接近美国的77%。不过,两国人均GDP和人均收入还差距很大。中国的科技研发能力以及软实力都还有待大幅提升,尚未解决“卡脖子”的问题。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还相对有限;只有依靠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支撑,我们才能持续投入“一带一路”建设,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未来我们需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促进双循环,实现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不断推进科技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

  其次,国际霸权主义思维及行径继续大行其道。美西方国家在国际体系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国际关系中传统的现实主义零和博弈思维普遍存在。美欧日在维持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有共同利益,相互联动性越来越强,插手干预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作为霸权国家,美国动辄对他国颐指气使,干涉他国内政,打压他国发展,大搞强权政治,玩弄双重标准。美国秉承冷战思维,拉帮结派搞小圈子,竭力强化军事同盟体系。面对中国的快速崛起,美国焦虑感上升,霸权思维凸显,不会轻易放弃对中国的遏制。随着中美实力的日益接近,美国的打压手段会愈加极端。

  再次,意识形态偏见使得不同文明之间难以包容,引发世界动荡的深层次因素一时间难以消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反对任何形式的“新冷战”和意识形态对抗。而美国刻意用西方价值理念拉近与盟友的关系,打造西方民主统一战线。拜登政府大力推进“价值观外交”,突出意识形态分歧,刻意将世界描绘成“民主”与“专制”的对抗。目的是对内凝聚共识,为其国内施政开道,对外将其作为增强同盟的黏合剂,力图打造基于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全球民主联盟”。一时间,“新冷战”的风险陡然上升,“修昔底德陷阱”的警报已然拉响。

  最后,全球重大挑战层出不穷,全球治理的难度加大。当下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犹如一只黑天鹅从天而降,冲击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地缘政治、经济复苏、全球通胀、气候变暖等诸多问题凸显,大国竞争加剧,博弈对抗上升,相互信任受到侵蚀。如同新冠肺炎疫情被高度政治化后各国难以形成防控合力一样,全球治理的难度明显加大。

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总目标。习近平主席着眼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提出了解决全球治理挑战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被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写入党章和宪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意志。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近十年来,中国外交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成绩斐然。

  对外战略布局全面拓展。本着“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原则,中国同世界上108个国家和4个地区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基本形成。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目前,中国已经同世界上14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成为当今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有助于推动更多国家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在全球挑战面前,中国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坚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世界变局中发挥稳定性建设性作用。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发展,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倡议获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100多个国家表示支持。今年6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又宣布了一系列务实举措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已载入联大决议等多个国际文件,周边、亚太、中非、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进展显著。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这一重大理念彰显出强大的感召力,为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了正能量,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尽管面临各种各样的阻力或困难,但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发展倡议的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越来越展现出非同寻常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发展倡议的开花结果,中国外交也必然迎来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毕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