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

2025-03-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本报讯 (记者张清俐)2月28日,“AI时代的艺术——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研讨会”在济南举行。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表示,这届双年展以“人智时代”为主题,立足当代社会发展的历史纵深,探讨人类作为艺术创作主体如何与现代智能技术协同共荣,揭示了技术驱动下艺术创新的纵向突破。艺术界亟待深化对智能时代背景下艺术发展规律的认知,在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中,积极探索艺术创作的新路径,期待通过学术研究,为艺术创作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孙蕾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重构文化生产与文旅消费的生产链,山东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艺术与科技交融的创新生态的构建将促进齐鲁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机。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探讨了AI时代人类艺术的生存困境与突围方向。他认为,未来世界将是人机互存,人类负责创造灵魂的艺术,而AI则负责工业品性质的艺术生产,这将是艺术与科技、人类与AI互利共生的美好愿景。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邓国源探讨了科学与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关系、影响以及在当下和未来智能时代中的融合趋势。他认为,艺术与科学必须互补所长、紧密交融。这就需要艺术创作者不断增强对艺术与科技的认识,成为创造未来历史的新时代的参与者。

  济南市文联主席张望从水墨艺术的传统内涵、AI技术在创作中的应用方式以及两者结合后的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探讨水墨创作的无限可能。在他看来,AI给中国水墨艺术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契机。艺术创作者应在传统的基础上勇于运用新手段扩展水墨艺术的表现空间,让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焕发不竭的生命力。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凡军认为,当AI通过脑电波感知观众情绪,实时改变画作色彩时,审美不再是创造,而是人与机器的共鸣实验。对于“AI是否有审美能力”这一问题,他认为,AI的背后仍然是人类自身。“当我们看到AI画作时,震撼我们的从来不是算法本身,而是人类教会机器凝视星空的野心。”

  此次研讨会由山东美术馆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刘娟(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