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如何依托社会实践培养研究生社会责任及奉献精神

2024-06-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工程。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和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另一方面,我国研究生教育除了要求研究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做到德才兼备。只有让研究生投身社会实践,充分了解党和国家人才战略及政策、积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对人才需求趋势的准确判断及工作经验,让研究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回答 “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问题导向: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趋势

  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究其原因,是由应试式、灌输式、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所制约,以及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大与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资源相对滞后等多重因素共同造成的。大多研究生一般都没有经过生活实践和工作实践的磨炼,这就更加突出实践教育在造就创新型人才中的地位、作用及迫切性。

  一是研究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其一,工作机制不完善、学科特色不明显、培养结合不紧密。未能将研究生社会实践很好地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中,习惯于套用本科阶段社会实践的经验和做法来组织研究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的宣传发动不深入,部分研究生对其意义认识不够,研究生参与面不广;部分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导致活动形式缺乏吸引力;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缺乏有效的指导、管理和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其二,忽视了社会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期望。社会对研究生能力的信任远胜于一般的本科生,对研究生来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抱有更大的期望,希望研究生能确实为其带来有益的意见乃至成果。组织者对这种期望的忽视容易导致工作中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的聪明才智,并不能给有关单位留下积极印象。其三,忽略了研究生党员的模范引领与社会责任、价值担当、奉献意识的培养。研究生党员应该作为生活学习中的带头人,在培养方案设置的实践环节中没能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研究生党员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及价值担当未能充分体现,研究生党员因为长期在学校生活,对社会及工作奉献意识还不够浓厚。

  二是研究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和成长。社会实践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充分发挥了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将群众的创造性与理论相结合,大大增加和丰富了实践的内涵与意义;打铁还需自身硬,研究生尤其是党员同志在此过程中不断增长自身本领与才干,同时接触很多优秀的人,取长补短;社会是第二大学,在实践的过程中,每位同志得到的远不止调研成果,更多的是对自身的定位和重新认识,以确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对研究生的成长成才非常之重要。

  发展规律: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意义

  一是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符合党和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青年一代有本领,即要求青年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理论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大胆创新、勇敢创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每向前迈进一步,都需要实实在在地干。广大研究生尤其是党员应敢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奉献意识,更好地投身到实践中,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是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是现代化建设进行的现实需要。鼓励研究生尤其是研究生党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所学知识与产业、行业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为基层注入青年知识分子的热情和活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价值担当、奉献意识,更好地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切实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三是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是自我提升的内在需要。研究生不但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学以致用,增强实践能力,拓宽社会视野,建立社会联系,更好地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拓宽自己的社会视野,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责任感,在实践中升华理论,从而提高研究水平,进一步推动自身专业和职业发展。

  实现路径: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举措与成效

  一是结合专业特色,入驻科技小院,服务地方发展。党员带头入驻科技小院,将课桌搬到乡村,与渔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研究生在一线完成学业的同时帮助当地解决实际问题。近三年来,当地已有20余名研究生入驻科技小院,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7项,在珍珠贝选育、健康养殖模式、分子育种方面发表高水平论文32篇,相关事迹被南方日报等媒体报道。

  二是开展社会实践,锤炼精神意志,了解产业需求。大学生党员结合专业特色,以暑期社会实践为依托,组织社会实践队伍深入海岛渔村,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大学生党员还组建“研行水产”党员社会实践队,连续八年深入海岛、渔村调研,吸引大批研究生参与,形成调研报告4份,发表论文2篇,受到广泛好评。

  三是举行挂职锻炼,提升业务能力,增强责任担当。组织选派部分研究生到政府部门进行为期3-6个月的挂职锻炼,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四是组建宣讲团队,讲述“南路”故事,传承红色精神。以广东南路革命历史为题材,开展革命传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传承红色基因,唱响爱党、爱国“主旋律”。另外,当地还成立了一支由支部书记亲任骨干教员组建的“讲好南路革命故事”宣讲队,在湛江市开展党史宣讲累计36场次,受众9651人。该项目还获批2023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经验与启示:研究生社会实践进一步形成长效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许多学生在社会观察和实践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

  一是研究生党员在实践中培养出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和奉献意识。在挂职锻炼中,研究生接触到基层工作,认识到了自身发展存在的不足及社会需求。同时在一线工作中接触的人和事,以及受周围同事的工作热情和态度影响,从处理基层事务,接触基层社会,增加了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融入社会并以实际行动去回馈社会。

  二是以社会实践为抓手,结合专业特色,培养研究生知行合一的品质。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以实践为载体,以专业为出发点,通过社会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对提升农村文化、科技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社会实践的锤炼,研究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落地和应用,充分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和创造性,做到了知行统一。

  三是建立起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切实发挥实践育人功能。通过数年的积累和实践,基本建立了高校与地方“二元驱动、四方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在实践中明确了思政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实践工作系统化,将“社会实践”活动由点连成线,成为系统的育人工程;三是使社会实践专业化,内容清晰,重点突出,组织实施过程进行了项目化管理,活动内容创新且丰富;建立起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切实发挥了实践育人功能。

  以培养研究生责任担当、奉献意识为目的,以知行合一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抓手,以学科专业特色为结合点,在社会实践中发挥广大研究生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起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发挥了实践育人的功效。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高校农科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探索与实践(2023GXJK307);广东海洋大学人文社科项目:“党建+乡村振兴”促进校地党建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C22826);广东海洋大学文化品牌扶持项目:传承海大精神,赓续水产情怀,助力乡村振兴(广海大党〔2023〕59号)】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谢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