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3D跟踪眼镜,操作触控手柄,就能实现与标本的立体互动。“感觉像在观看3D昆虫大片!”5月25日,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技创新展览上,小小“实验员”颜曦辰正在操作的是检疫性有害生物VR标本馆,不一会儿,她就一把“捕捉”到一只虫子标本,屏幕上随即显示出了昆虫的信息——咖啡黑长蠹(dù)。
“这只咖啡界的‘网红’小虫,特别爱吃咖啡,严重时它们可以造成96%的成熟咖啡果被害,收获量减少73%,即使经过除害处理,因虫体遗留在咖啡豆内部,不易分离,也会造成咖啡品质降低。该虫被我国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展区负责人说,北京、上海、天津、海南等口岸亦多次从进境生咖啡豆中截获该虫。
据介绍,检疫性有害生物VR标本馆展示的均为海关检疫时截获的有害生物,全面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的昆虫177种、软体生物8种,以及杂草42种,构建了一个内容丰富、互动性强、沉浸感深的虚拟科普展馆。“公众不仅能深入了解每个物种的形态特征和检疫方法,还能细致查看物种的细节结构。”中国海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工程师杜朋告诉科普时报记者。
“我在书上看到过这个害虫!”展区一隅,AI检疫性生物智能识别系统也引来不少观众驻足体验。小学生安安拿起手机,对着马铃薯甲虫的照片进行拍照,不到3秒就能识别出这种有害生物的名称、形态特征、分布地区、相关图集等信息。
“这个系统是针对海关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初筛鉴定而设计研发的,整合了中国科学院专家的远程辅助鉴定、高精度物种三维还原及关键识别点特征标注等功能,实现对外来物种的自动识别和鉴定。”杜朋说,以前海关人员需要经过复杂的流程才能实现对外来物种的鉴定,这套系统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