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史料到影像史料的使用尤其是技术手段的使用显著增加,体现了跨学科研究方法。历史的科学性也得以体现。客观上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知识和学术背景。
影像史学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历史学研究者打破传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方法。中国史学拥有宝贵的研究传统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也因此形成了基于传统文献的研究范式和人才结构。如何把传统史学素养和现当代影像技术相结合,实现深度文理学科交叉,建设具有中国史学特色的影像史学研究队伍是影像史学研究能否取得突破的前提。
引进新的评价方法
近年来,“影像史学”概念渐热。史学界、传播学界陆续有以影视作品、图像、模拟、仿真以及数字化信息等为论述对象的历史著作或文章出现。这些著作和论文大多以“某某史学”为名称,不同的论述中涉及的“史学”概念之间有区别也有交叉,至少涉及历史学、影视(剧)创作传播、图形学等学科,论述的内容也较为繁杂,但基本没有超出传统文献史料学的理论和方法,不能实现对影像史料的科学认识。如何统一以视听觉历史材料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规范,从历史学文本上形成共识,成为影像史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
影像史料包含丰富的技术因素,这是影像史学和传统史学最大的不同。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影像承载历史功能的不断完善。随着数字影视技术的深入发展和推广,影像记录和传播历史的功能日益受到重视,相似的研究名称也频频出现。“影视”“图像”等承载历史信息的过程实际是影像技术不断成熟的过程,凡是和“光影”有关的载体,其历史问题的提出、研究和表达都和视听技术无法分割,传统历史学研究如何实现与视听技术的结合,进而形成新的历史叙事和研究方式成为“影像史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评价技术因素在影像史学研究中的作用既是影像史学研究的学术问题,又是影像表达历史的实践问题。
从2011年9月开始,北京师范大学通过邀请资深纪录片编导、编剧共同参与研究,以传统历史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建立影像史学实验室,进而提出“影像史学”的理论研究方向。实验室还陆续开设了“中国影像史”“文物流传与影像历史”“历史文化记录与影像历史”“历史影像与文化创意”以及“影像史学专题研究”等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近年来,该研究团队的视野从影像记录历史延伸到虚拟仿真历史,从理论到实践阐述“影像史学”的内涵。影像史学从提出概念到理论探索,正走向实验、实践、实证的新阶段。重新认识影像史料的价值与影像表达历史的理论和方法,需要对历史学研究成果引入新的评价方法。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影像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