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老的历史和现代的影像结合在一起,会是怎样?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全国首届影像史学学术研讨会上,专家认为:“影像史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课题的提出,可以让历史研究者从更宽广的领域,远自古代的岩画,近至当今云端里的微电影,探讨历史的演变,普通大众也可以经由文字书写和影像媒体的交互应用,参与历史的书写。与会学者就传统史学研究和影像史学的关系、影像史学和文化传播的关系、影像史学的研究规范和重大问题等展开深入研讨。
首届影像史学研讨会的召开也可以看作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影像研究中心开展历史影像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影像记录历史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技术手段不断成熟,影像成为记录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影像资料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为鼓励大学文科院系的学生提高创新和就业能力,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文科实验教学政策,鼓励在传统文科院系开设试验课程。北师大影像史学正是在历史影像实验教学基础上结出的成果。
2011年11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影像实验室正式成立。这是我国高校同类院系第一家以历史影像为研究、教学对象的教研机构。经过4年的初步建设,影像教学研究空间建设面积168平方米,包括历史影像采集室、导播室、后期制作室、设备室以及素材库等。实验室设备资产200多件,总值近500万元,包括专业化的图像史料,音频史料以及一体化前后期高清信号编辑系统。硬件设施的建设为通过影像认识历史和影像史学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实验室每年参加影像实验的研究生、本科生超过220名。
影像史学方向的教师针对历史学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把历史影像实验和“影像史学”建构相结合,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分层次地开设理论和实践共计6门课程、220课时。选课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累计330人次。这些课程包括:“文物摄影和文博应用技术”“文物流传与影像历史”“历史文化纪录片与影像历史”“历史影像与文化创意”,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影像史学研究专题”课程。北师大历史文化影像实验室主任吴琼博士表示,这些课程把历史学研究的成果和影像传播技术相结合,把丰富的历史影像资料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引导学生利用数字技术整理、发掘、使用影像史料,并把历史影像研究和现代传播相结合,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影像实验室通过引进数字化影像技术和影像传播历史文化的理念,把传统历史学研究过程和成果进行影像化转化。在保存原始影像研究资料的同时,整理、发掘、研究重要历史影像史料,丰富了历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手段和内涵。实验室在现代数字技术和传统史学研究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数字化历史影像数据库的建设填补了数字化历史影像资料的空白。
2011年12月,实验室开始着手筹建历史影像数据库。实验室成员有计划地整理、保存了一批教学科研、学术会议第一手影像学术史料,制作了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日本侵华大写真》《中国历史参考图谱》《敦煌文献》《新疆考古》等数字影像资料50多种。目前,实验室已经建立完善数字化历史人物信息档案,影像图片,动态素材,纪录片、专题片、图片、组成的影像数据库。
“励耘大讲堂”是影像实验室的自创影像系列作品,是历史影像实验代表性系列作品,是申请人把传统史学研究和影像实验相结合的探索性成果。“大讲堂”以影像化手段表述、研究历史学问题,是历史学表达的新形式。目前,实验室已经完成的“大讲堂”历史影像有专题85集、3000多分钟。
在积极开展历史影像本科实验教学的同时,历史影像研究中心注重影像史学这一新的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历史影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中心于2013年9月在全国率先招收了“影像史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