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青年体验中国剪纸艺术。 资料图片
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力量创造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形成了大量历史遗存。当今,文化遗产已成为各国提升文化软实力与拓展文化传播途径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的象征性符号呈现出巨大的文化传播力,有力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多样文化的相互包容、相互尊重与文明交流互鉴,是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载体。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以承载文化遗产价值的相关行为和信息,在真实、完整的原则之下,通过个体、群体和团体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世界人民能够更加广泛、深刻地认识我国遗产价值,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认同。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手工艺、建造技术、建筑等实物无不凝结了中华工匠薪火相传的智慧,同时影响了人类的发展。文化遗产使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思想、理念、技法等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方面,是被高度认可的文化符号,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受众,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但是,时至今日,人类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世界正经历着一个当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相互矛盾与冲突的阶段。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动态交互过程,如何更准确地推广其承载的民族艺术、集体记忆表征等符号象征?如何通过创新的思想与创意手段更好地呈现中国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已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途径
国内外众多的遗产资源、传统手工技艺、精神风貌的符号化是传播文化遗产内涵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已成为创意设计的源泉与灵感。这些“心物”二元性的符号,将物质与非物质、感知形象与指代意义真正结合,使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艺术、科技、社会等价值变得更加丰富、形象、生动,从而形成广泛传播的精神内涵,积极促进海内外民族情与家国情以及国际认同的提升。
推动符号化遗产价值的传播。文化遗产隐含着地域性的传统生活习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形成了表征着民族民俗、精神信仰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信息。这些符号指代人类对于自然的认知、对理想的诉求、对人文情感的寄托。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其普适性的文化传播程度差异非常大。
早在1997年,乐山大佛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以宏大的宗教文化背景、蕴含的高超技艺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化的成就,成为佛教与传统雕塑文化的符号化表达。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乐山大佛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象并没有获得更广泛的认同,甚至中国年轻一代对其认知也较为有限,其符号化的象征意义并没有完整展现在世人眼前。这表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价值认知方式已不再适用于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文化遗产的传播并不能仅仅依赖其自身的价值属性,而是需要建立综合性的品牌与产业推广模式,以契合更多元化的受众,提升价值认知的准确性与广泛性。
以行业带动遗产价值传播。许多遗产地以传统工艺和技术产出了独特的产品,以其蕴含的造物理念、地域、民族文化等非物质文化因素,成为投射民间生活、民俗文化的遗产符号。随着行业的整体带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古老的习俗风情与文化寓意得到传播与扩散,促进多样性文化的包容与理解。
在中国的酒文化中,悠久的酿造史、发展史、文化史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茅台酒作为中国的传统特产酒,以800多年的历史、独特的资源、精良的工艺等成为高端白酒的代名词,葡萄酒则一直是欧洲地区的传统饮食文化。相较而言,虽然茅台已进入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但消费群体仍以华人为主,尚未与海外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习惯相结合,而葡萄酒文化却在全世界拥有更广泛的接受度。中国白酒仍采取品牌各自独立营销的方式,且由于缺乏分级标准等,降低了整体性的文化传播效果。
以旅游引导遗产价值传播。目前,人们通常以文化与自然两类遗产去评估人类资源的普遍性价值。这些价值产生于形式与思想互为表里的文化符号,或以自然与文化环境的结合认知传统生态观念,或以历史事件与形态特征感受民族主义情感。
泰山于1987年成为我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知名的符号形象。但当前泰山的文旅活动仍较为单调局限,并未整体诠释出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旅游吸引物欠缺,也尚未建立国际化的文旅品牌。
■国外学生学习汉字书法。 资料图片
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策略
文化遗产的符号化带来历史、文化、艺术等多重价值的传播,涉及多个层面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高校、民众等,产生了教育培训、产业创意、技术创新等多个途径。基于此,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更需提出针对性策略,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跨地域、跨文化合作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有效传播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
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性,开创建立文化品牌。文化遗产作为优秀文化的代表,需持续性开展现代性转化,作为捍卫、延续与传承民族文化独立性的重要内容。由此不仅要让记忆能够“活”在当下,融入人们的生活,还要借助多种创意形式,让文化遗产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火”在当下,成为体现民族价值与凝聚民族精神的载体。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发起创立的品牌论坛——“‘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研讨会”,自2017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届。会议旨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沿线区域的文化建设工程,累计邀请来自中国内地、港澳地区以及亚洲、欧洲、美洲等6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手工艺者、创意设计师等参加,以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的发展及应用为核心,出谋划策,进行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经验分享。以期通过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拓宽文化遗产研究的国际视野,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民心相通、文明互建提供学术支持,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助力。
强化多元产业的整体带动,加强传统与当代的兼容并蓄。让不同的价值观获得沟通和理解,是遗产价值在文化间传播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既要讲究文化策略,更要具备现实意义。因此,如何在国际化的语境下构建完整的产业文化并进行大众化传播,已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又一焦点。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产业系统亟待建立,从而有效传播中国特有的地域人文基因和文化秉性,带动文化符号跨越时空的距离,建立起完整的文化扩散体系,引导受众去感知和体验文化的核心内涵。
开拓信息传播的创新路径,突出文化语言的普适性。当前,创意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产业,通过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和体育等形式,以一种自然放松、水到渠成的“艺术创造方式”成为遗产价值传播的“源动力”。
建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增强文化传播人才储备。文化遗产价值传播涉及多元化资源,以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及交流方式,为专家学者、手工艺大师、高校学生、创意人才搭建起重要的交流合作平台。围绕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开展的学术论坛、创意人才培养等活动,增强了海内外人才的互动性交流,拓宽了专业视野,增强了人才的文化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文化传播增添了强大力量。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更是全人类的文化和自然瑰宝。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是当代民众的共同责任,更是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实践。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应充分发挥我国现代科技和媒体融合的鲜活力量,深入挖掘其象征性符号的意义与价值;并在国际交流活动中保持优势,持续通过科技、文化等国际化活动,把文物和遗产变成活化、动态的传媒内容,把“中国的”向“国际的、世界的”转化,把文化资源打造为文化产业,发挥集群力量。
让中国遗产变成世界的共享价值,实现世界遗产大众传播的创新和活化,让国外民众通过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理解中国的制度理念、发展道路和民族精神,了解中国真实的发展状况,感知当代中国的发展活力。由此,在增进各国人民战略互信等方面不断扩大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以共商共举促进世界遗产文化交流、取长补短,推动世界遗产事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系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