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岭南传统医药的现代价值

2018-09-26 来源:人文岭南第85期

  近期,由中山大学苏薇薇团队开发的以广东道地中药材为原料的红珠胶囊,以2000万元价格实现成果转化。这一消息引起了社会关注。中药材借助现代研发手段重获新生,打开了岭南道地中药材的现代升级之路。

  岭南地区中医药资源丰富

  华南地区是中国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也是中国中医药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陆金国告诉记者,岭南具有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气候湿热,雨量充沛,属于我国丰水地带。岭南地理生态特点非常有利于动植物生长,天然形成了种质多样、生态环境优越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

  岭南医药学家一贯重视本草研究和著书立说,历代流传下来的岭南本草著作颇多。汉代有杨孚的《南裔异物志》,晋代有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唐代有李珣的《海药本草》等。历代岭南本草书籍收载药物品种众多,且记述详尽,为岭南中草药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留下了宝贵资料。

  据统计,岭南地区拥有药用资源4500余种,占全国药用资源种类的36%,其中植物类约4000种。据早年中药材资源普查,仅广东省(包括当时归属广东的海南)拥有中药材资源共2645种,其中药用植物2500种,药用动物120种,药用矿物25种。陆金国表示,岭南地区是连接中原与海外的重要通道,历史上与南亚、东南亚各国药材贸易来往密切,有较大宗外国药材进口。通过积极进行引种驯化,豆蔻、丁香、南玉桂、马钱子、大风子、檀香、印度藤黄等30多个品种的药材在岭南地区引种成功。

  由于岭南气候湿热,自古以来当地人就有用草药调理身体的传统,岭南地区中医药在当地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介绍,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影响,广东形成了独特的岭南中医药学派。该学派的特别之处是,重视岭南炎热多湿、植物繁茂、瘴疠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着眼于岭南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勇于吸收民间医学经验和外来医学新知,充分开发利用本地药材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医家风格和用药习惯。

 

   ■为弘扬广府文化及岭南中医药文化,服务社区民众,广州市广府本草博物馆于2017年正式对外开放。

图片来源:CFP

 

  广东中医药发展走在前列

  近代以来,广东中医药逐步进入“科学”视野。1906年,岭南地区首个中医学术团体——广东医学求益社成立。如何在中西医并争的环境下寻求中医的出路,成为当时中医医者的学术追求。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重新发掘中医药的价值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岭南中医药发展取得了重要进步。

  暨南大学岭南传统中药研究中心主任曹晖告诉记者,广东省中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传统中成药还是饮片加工,在广东均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广东省非常重视发展中医药,2017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公布实施了《广东省岭南中药材保护条例》,从种源保护、规范化种植、文化品牌保护等方面,加强了对广陈皮、广藿香、化橘红等8种岭南道地药材的保护。广东在中药企业、中医临床体系、中医药高等教育资源、中医药科技产业平台、中医药新业态等方面,已经具有坚实的基础。

  “整体来看,岭南中医药的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位置。”陆金国表示,广东有全国最多的老字号药业,广药集团不仅覆盖了医药行业的各个领域,其规模也一直位居中国医药行业前列。

  在药物研发方面,广东也是一枝独秀。陆金国说,广东是制定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先驱之地。康美药业承担了商务部关于猪苓、铁皮石斛等14个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并针对人参、三七等22种药材及其饮片,从药材生产、饮片炮制到商品规格,制定了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广东的中医药企业已经广泛应用微粉技术、冻干技术等新型技术,引领着中药发展的潮流。位于广东普宁的中药材市场的价格指数,早已成为华南地区中药材市场价格的风向标。

  岭南中医药的发掘在当前也面临着不少难题。陆金国提到,在自主创新方面,中药新药的创新性科技含量不高,多数新药的创新只是对药味和剂量稍加变化,在中药的药效和质控方面缺少重大创新性突破。在生产管理方面,粗放管理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且品种混乱。这些都制约着中药产业的发展。此外,在中药专利保护方面,我国每年在国外申请的中药专利只有近千项,而外国企业在我国申请的中药专利高达1万多项。显然,我们在研发、创新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曹晖认为,当前岭南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还是基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广东中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此,需要创新思维方式,重新调整发展思路,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创新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全新的岭南中医药产业。

  产学研合作对中医药进行再发掘

  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成为首位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籍科学家。屠呦呦的获奖提振了中医药研究学者的信心。

  陆金国表示,青蒿素的成功研制表明,发展中医药事业要有自信、耐力和定力;要善于从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中寻找创新源泉,以开放的姿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医学方法;要深化对中医药原创优势的认识,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中医药创新驱动发展。

  关于如何进一步推动岭南中医药的发展,陆金国认为,一是要将开发和研究中药确立为国家重大战略,建立国家级中药开发平台,设立国家基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攻关。二是中药的研发要有市场针对性,要运用政策的杠杆作用,鼓励企业与中医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药,同时大力支持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三是要借鉴西药新剂型的成功经验,开发中药新剂型, 提高中药产品的疗效。发扬传统中药的优势和特色,选择西医西药缺乏肯定疗效的疑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一些新生疾病,有针对性地开发相关中药。四是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集团, 提高中药产品国际竞争力。五是加强中药有效成分研究。

  曹晖提出,广东应充分利用官产学研用资源,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打造创新型岭南中医药产业。首先,广东应整合创新资源,在原有多个国家工程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其次,调整传统中医药产业结构,对老字号品牌和品种进行现代化技术改造,深度开发符合时代潮流的大健康产品。再次,通过提升岭南中医药产业标准,引领大健康国际市场发展。例如,平安集团入主日本最大汉方药企业津村会社,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最后,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产学研交流与合作,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发展优势,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将中医药产业与科技、金融、人工智能、IT技术相互结合,推进“互联网+中医药”新业态规划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张正认为,应进一步搜集整理岭南地区的古医典籍。2018年成立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已经承担了《广州大典》(民国篇)中有关民国时期医药文献的搜集整理和编撰工作。近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召开了分别以“近代广州医药与《广州大典》”“广州中药产业史与品牌传承”“青蒿素海外影响及中医药文化国际推广”为主题的三个大型会议。通过这些工作,该校图书馆正全面搜集整理岭南地区的中医药典籍和重要文献。

  张正表示,青蒿素已经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我国不仅要从内部加强中医药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改善相关的专利环境,还要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

  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中医药是我国非常宝贵的财富,但是,这么丰富的资源及古人所留下的丰富经验,并不是我们拿来就可以用的,而是需要在古人的基础上再探索、再思考、再挖掘,才能创造出价值。

  徐庆锋(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

  广东是岭南医学的故乡、南药的主产地。公元306年,著名医学家、化学家葛洪来到广东,系统总结了岭南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成功经验,并在罗浮山写下了著名的《肘后备急方》,其中的15个字“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直接启发了屠呦呦等研究人员成功提取青蒿素,为人类抗击疟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充分说明了岭南医学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体现了岭南医学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高日阳(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中特有的中草药及其显著疗效,在岭南地区以至邻近的东南亚国家均有很好的声誉。基于影响人类健康的自然气候、水文土质、医药资源等地理因素,以及人群的体质、生活习俗、遗传谱系等血缘因素,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中医药,也深受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的影响。

  (武勇/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梁润桦)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