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移民城市家庭教育新生态

2022-05-25 来源:人文岭南第123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标志着父母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义务实现法制化,家庭教育的生态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指导,已逐步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推进,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到“国事”。因此,关心儿童健康成长、营造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生态,成为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助力的重要事业。对身处移民城市的家庭而言,这些法律、政策层面的变化,无疑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移民城市家庭教育生态的主要特征

  作为移民城市,深圳长期以来重视家庭教育,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改革,加强家庭教育试点学校建设,不断推动家校合作取得新进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并逐渐显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家庭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法律上已经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首要主体是家庭,家长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除了父母之外,政府、学校、社会在家庭教育事业中各自承担着不同职责,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他人”。在深圳家庭教育的推进工作中,政府、学校与社区在尊重不同家长群体特殊性的基础上,对外来务工家长群体给予更多的宽容与帮助,为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提供了保障。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队、开发课程体系、搭建家校共育平台,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以多元力量助推儿童健康成长。

  第二,家庭教育氛围的包容性。“来了,就是深圳人”作为这座城市的响亮口号,体现出移民城市的兼容并包精神,也深刻地塑造着人们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家庭教育的生活氛围。大多数家长普遍意识到家庭教育是儿童人生教育的起点,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他们接受新事物及外来文化的能力较强,在子女的教育上,也表现出对不同的教育方法、手段及途径等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开明地对待各种新生事物,鼓励子女表达不同的观点。

  第三,家庭教育过程的体验性。个体的亲身体验影响着家庭教养方式的形成。许多家庭凭借城市优越的公共设施设备,例如博物馆、艺术馆等城市公共空间,采取沉浸体验方式,为促进子女健康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机会。深圳作为“志愿者之城”,志愿服务已经深植于每个角落,也深刻影响着每个人。在文化软实力映衬下,教育系统借助较为完善的家长义工机制、家长课程体系,帮助家长和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共同感受教育价值,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移民城市家庭教育生态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里,教育的价值得到充分彰显,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边界正在重新解构与融通。移民城市的家庭教育也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挑战。

  特殊的家庭形态考验着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伴随着移民浪潮的出现,“外来工家长”“外来工家庭”数量越来越多,流动留守、离异单亲等儿童及特殊家庭也零散共存,由此形成了移民城市特有的家庭形态。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特区,拥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同时,城市化在给人们提供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其超高的房价、繁忙的工作,同样也给家庭的社会交往空间带来一定约束。当下的城市家庭结构相对单一,规模也相应变小,人们对家庭代际影响和亲缘关系的认知变得相对简单。这些因素正在制约着家庭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社会对教育的高期望刺激着家长的焦虑心态。在城市化进程中,深圳人口结构年轻化,人口增速快、流动性强,再加上城市内部个别地区教育资源发展仍不均衡,这些因素加剧了基础教育学位的供需矛盾,也催生了社会上的教育内卷现象。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结果显示市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相应地,大部分拥有较高受教育程度的家长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对子女的学业期望呈现出较高的水平,导致子女的学业成绩成为家庭教育的重心,却忽视了其他更重要的部分,如性格、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

  多元文化观念影响着家庭教养方式的规范生成。深圳的多元文化格局表现为以移民文化为底色,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等多种成分并存。祖辈、社会托育机构参与抚育工作是城市家庭育儿的普遍选择,并涌现出日益多样化的家庭教养方式。不过,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生代是当前家长群体的主力,其成长环境与父辈显然不同。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必然给教养方式带来一定挑战。随着深圳国际化水平的提升,不少家长开始接触到新的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意识普遍提高,也在努力重塑自己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与相处模式,但如何正确地、科学地指导孩子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新生态的路径探索

  家庭教育的重点工作在于探索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路径,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假如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价值,那就难以建构一个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生态。

  家长要树立起家庭教育的“主人翁”意识,明确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科学正确的思想与方法教育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思想与行为。家庭作为儿童学习与生活的“中间地带”,不应完全向“学习”一方倾斜,也不能只谈“生活”。因此,家长要做好家庭教育的“加减法”,少一些焦虑情绪,多一些陪伴引导。毕竟家庭教育区别于学校教育,其重心应该放在陪伴子女成长与打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上,通过科学的家庭教育实现儿童全面发展,创造幸福家庭。

  家长应以平等、开放的积极心态投入家庭教育中,加强家庭同学校、社会在教育领域的协同互动力度。真正意义上的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要求家庭在参与子女教育方面发挥更多的主体作用,开发更多积极联通的参与路径,从而保证家校社协同共育良性循环。

  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正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的目标坚定前行。要从目标上把握新的教育发展理念,关键着力点之一在于积极引导每个家庭根据自身特点形成家庭教育共识,发挥学校、社区等多元力量的协同作用,构建起科学合理且“个性化”的家庭教育系统,创造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家庭教育生态。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梁润桦)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