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成项并进行具体部署,为推动金融资源更好服务乡村提供了行动指南。现代社会正日益金融化,在数字金融技术的推动下,不同形式的金融活动和金融产品进入企业、家庭和广大群众的生活,金融服务与金融体系的水平和效率逐渐成为影响民生福祉的重要因素。然而,金融本身具有价值的流动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容易引发一些社会问题。金融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微观服务改善公众特别是困难群体的金融健康情况,提高公众金融能力,实现普惠金融,进而增加个体和家庭的福祉。
发展金融社会工作的意义
金融社会工作是新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完善社会治理多元化的需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党和政府以及民间社会组织应在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注意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平衡”问题。社会工作的精细化有助于满足群众的多方位需求,解决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目前,社会工作已在多领域取得一定的成果。社会工作的精细化与新时代社会治理精细化完美契合,是未来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发展的趋势所在。当前,人民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对金融知识和金融技能的需求逐渐增加。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诈骗频出的社会背景下,金融社会工作有责任提升基层民众的金融能力。
金融社会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可行路径。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由于贫困人口具有脆弱性、抗风险能力弱,面对的外部环境风险较大等特点,脱贫人口还可能会出现返贫问题。即使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相对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实现城乡齐步走和扶贫对象的可持续发展是关键问题。据东南大学金融素养理论与教育研究所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已接近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然而,基于全国样本调查的统计显示,中国家庭金融素养水平却处于垫底位置。这一比较数据反映了我国民众金融素养水平的城乡差距。此外,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投资性收入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拉大了总收入的差距,城镇居民投资收入占比远大于农村居民投资收入比例。因此,对扶贫对象和经济困难群体进行金融赋能是提升其自主发展能力的有效路径。
提升乡村金融服务的路径
首先,社会工作要联动银行等金融机构助力贫困群体。要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农村人口的金融素养和金融健康问题。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到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金融社会工作者要深入了解乡村金融服务需求,协助银行等金融部门提高服务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薄弱环节,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金融社会工作者应与商业银行合作共同维护农民的金融权益,提高针对农民的金融服务水平。
社会工作者在服务社区群众和帮助困难群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具有专业性优势。社会工作者深入农村社区,了解社区群众的经济能力和经济状况、群众的金融认知水平和教育水平,以及农民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接受能力。金融社工可以对银行员工进行培训,为农民提供良好金融服务。除关注基础金融服务外,社工机构应与金融机构一同探索适宜当地特色的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开展大额农业信贷业务,帮助农民解决各地特色产业融资难题。根据农村群体的个人信用、贷款用途、贷款金额、还款能力、还款时间的不同,金融社会工作者可以建议银行设置灵活的浮动利率,放宽对涉农个人和企业客户的授信审批条件,增加农户选择贷款金融产品的意愿,解决农户的资金问题。
其次,聚焦金融教育、提升金融素养、发展普惠金融。在数字金融时代,金融意识关系到农民是否可以优化金融投资行为、应对金融风险和灵活配置资金。因此,推广金融技术教育有助于农民更快更好地适应新兴农业和现代化发展,提高其收入水平,加快乡村振兴进程。
金融教育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依托多方社会主体的力量。金融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可以立足全国各城乡社区,积极推动金融教育走向大众。金融社会工作者可以联合政府、金融机构、社区相关部门在社区开展金融教育讲座,普及金融常识,传播与时俱进的金融思想,介绍相关的金融政策,培养公众的金融风险意识,提高其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再次,要疏解金融压力,消除不良情绪。经济困难群体抗风险能力差,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能很好地处理金融危机带来的后果。目前,金融社会生活日益复杂,个体和家庭在遭遇金融压力时会产生一系列情绪问题。在面对金融案件时,监管部门一般会采取“冻卡行动”或者发布融资风险公告等法律手段打击非法融资行为,金融社会工作则侧重于强调服务对象的能动性和主体性。金融社会工作者要以更温暖的方式、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进行各个维度的干预。公众遭遇金融诈骗后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危机干预、叙事治疗、理性情绪疗法等多种手段,从家庭支持、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找原因,运用专业方法缓解案主的金融压力,回应其多层次需求。
最后,推动金融创新,促进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合理有序。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创新,农村金融创新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促进,将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金融创新首先强调普惠性,金融社会工作者应发挥资源整合功能,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扩大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点,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担保、低利率、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产品。此外,金融社会工作者应倡导国家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畅通融资渠道,提倡国家优先吸收经济困难群体的投资。此外,要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引导资金流入农村。金融社会工作者要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重点调动农民群众合理使用金融资源的能动性、主动性,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资产结构,形成涵盖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金融资产服务体系,让农民具有稳定的收入,资产配置具备可选择性,激发农民投资活力。
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金融是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金融社会工作者要树立共同富裕意识、群众主体意识,掌握丰富的金融知识和熟练的金融技巧,发挥自身优势,连接各方资源,联动多方力量提升民众金融福祉。要充分调动群众能动性,促进个人及企业发展良好的金融健康状态,提升民生水平。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