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推进『双减』工作的三个维度

2022-06-29 来源:人文岭南第124期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来,如何推进“双减”工作成为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具体配套措施推进“双减”,重点是对学校和培训机构作出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关注和关心。从现实看,双减”的改革理念和总体方向得到广泛认同和响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原有的利益格局,但是学校和家长等利益主体长期形成的传统思维惯性和行动定式仍在持续发挥作用,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道阻且长。这需要从宏观视角来审视教育焦虑产生的根源和现实诱因,通过因势利导和系统施策实现标本兼治。

  正本清源:构建新型社会分工格局

  教育中的焦虑是如何产生的?这是在推进“双减”时需要考虑的基础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焦虑的主体包括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等,其中最为关键的利益主体是作为学生监护人的家长。虽然学校和老师也非常在意声誉和排名,但是远不及家长想给自家孩子一个已经预设的美好前程来得迫切。教育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是家长们基于长期的观察总结形成的较为根深蒂固的普遍观念。所以,在“养不教、父之过、母之错”思想的作用下,家长们都在绞尽脑汁让孩子获得更高的分数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和在赛跑中掉队,确保孩子在未来社会分层中处于更好的位置。因此,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往往在系统之外,部分问题从表面看出现在教育领域,但仅靠教育内的制度改革只能“降温”,不能“灭火”。在推进“双减”工作中,如果仅限于对学生作业和培训机构进行强制规范,很难从根本上消除多年的教育顽疾。

  社会分层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各界对工作价值和资源获取力等客观存在的主观认识,这些主观认识是随着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而不断动态调整的。长期以来,社会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公务员、企业高管、金融精英、艺术明星、律师、软件设计等属于高阶层、高价值的工种,而工程技术、挖掘开采、制造加工、销售服务等属于高付出低回报行业。因此,家长希望孩子获得“铁饭碗”“金饭碗”,“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稳固的社会基础。基于社会分层的客观存在,单靠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以及专家学者、大众媒体等进行苦口婆心的说教,很难从根本上转变家长们的既有思维和行动。因此,推进“双减”需要从外部铲除加剧教育竞争的行为基础,积极调整社会利益分配格局,使更多更优质的资本向实体性经济和艰苦性行业流动,使各领域各行业的工作者都受到尊重并获得“出彩”的机会。当教育只决定学生本身的知识构成且只关注于挖掘及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而不再决定其未来社会地位和资源获取量时,推进“双减”工作才有可能汇聚社会普遍参与的磅礴伟力。

  疏通上游: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道路

  中考分流是家长对教育产生焦虑的直接原因。近年来,“中考定终身”言论越来越普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长期坚守普职比例“大体相当”这一制度设计,普通高中学位的短缺,加剧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性焦虑。此外,我国实行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制”的教育体系,两者之间相互割裂,尤其是职业教育较为封闭,不仅与普通教育缺乏有效衔接的通道,而且“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本科职业教育—职业研究生教育”的上升体系也没有较好地建立起来,造成进入中职、高职读书就意味着教育机会的终止,以及工作职业乃至社会阶层的确定。因此,家长们不得不提早谋划,为学生在紧俏的高中学位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从而裹挟推搡着中小学生乃至幼儿过早进入白热化的残酷竞争中,形成社会心理的部分扭曲和教育功能的异化。

  高考是学生分流的另一道关键性闸门。纵使学生通过中考这道关卡进入普通高中,依然面临着残酷的竞争。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这意味着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这一传统问题已基本解决,但进入哪条通道却意义不同。进入普通本科高校意味着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选择继续攻读国内外硕士、博士学位;而由于“高职—普通本科”之间缺乏大规模衔接,进入高职院校则可能意味着在校园内“学习的人生”即将画上句号。因此,推动“双减”工作,需要在源头上做好测算和谋划,通过新增普通高中、现有高中扩招等途径增加学位,满足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逐渐淡化中考的分流作用;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单列的职业高考,扩大本科职业院校规模,使中职院校的学生有充足的机会进入高职院校乃至本科院校;扩大普通本科院校的规模,加快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衔接,为高职院校学生持续深造铺路搭桥。这样既可以为中小学生“减负”,也可以促进学习竞争的阶段上移,为高职以及本科教育合理“增负”,为研究生阶段的人才选拔提供更多潜在的优质生源。

  治理下游: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推进“双减”工作,教育系统内部需要动真格、出实招、见实效。评价体系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考什么、学什么”是家长们普遍遵循的行动教条。因此,推进“双减”工作需要从根本上优化升学考试科目,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优化升学考试科目事关人才培养的素质和类型,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大局,需要经过充分论证和合理安排。合理的考试科目和内容应该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优化。基于知识交叉渗透和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有学者提出了大科学、大人文、大历史等科目设置和考试导向。因此,组建专家团队重新设计安排各类升学考试的科目及其比例,并设立改革实验区进行充分论证,是解决“改什么、怎么改”这一基本问题的有效路径。

  作业是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具体形式。虽然不少地方政府根据年级不同对作业时间提出了具体的规定,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和受限于教师个体水平,各学科作业累加起来的时间过长,甚至出现“为了作业而作业”的现象。因此,推进“双减”工作,最为直接的方式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把布置作业作为一个科学领域进行研究并对教师进行广泛培训,加强学校和年级对作业时间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内容的提质增效,切实减轻家长、学生的焦虑和负担。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高等教育示范区政策支持体系研究”(BIA20019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梁润桦)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