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引领高质量新发展的实现路径,也是我国在重大历史节点准确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布局“十四五”规划的顶层设计。建设政府、企业、科研组织、用户和自然环境等多层联动的创新生态系统,能够打通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流通渠道,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双向联通。
建设多层联动的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是把生态学思想融入技术创新系统,从生态仿生学的角度重塑创新范式,使创新主体形成相互依赖和共生演进的网络关系。目前,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视其为21世纪的国家创新倡议”,并将其作为今后获得持续创新能力的根基。《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居世界最具创新性经济体第14位,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我国初步建成了创新型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雏形已经形成。然而,创新不是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的闭环,而是涉及政府、企业、科研组织、市场用户和自然环境等多主体,通过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形式,形成竞合共生、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
政府是创新的向导。一方面,政府为创新生态系统中其他主体的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支持。目前,创新政策研究主要是解决创新系统失灵问题,如果没有政府的有效干预,整个社会的创新生态系统都会被锁定在已有的“技术—经济”范式中。另一方面,鉴于“制度支配一切”的传统观点,创新政策只能外生性、部分地解释一个国家为创新作出的努力,而创新不安全感才是一个国家内生性创新的驱动力。
企业是创新系统的核心主体。从熊彼特把企业家“创造性破坏”的重要作用引入经济学开始,企业家精神成为与时代变化最契合的一种精神。在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方面,企业家的创新行为是其他创新主体得以实现创新目标的关键。
科研组织是原始创新的生力军。在创新生态系统要素互动中,科研组织源源不断地为政府和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和提供重要的科研创新成果,并随时将新兴的碎片化知识“嵌入”任何主体,以满足知识经济和社会需求,从而在创新系统中承担起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支撑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责任。
用户创新是市场价值的导向。随着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日益提升,创新不仅是企业将新知识运用到新产品的生产过程,更是用户对企业产品、工艺和服务的满意程度的反馈过程。用户创新在降低企业与用户之间信息不对称性的同时,既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效率,又增加了用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
自然环境在创新系统中形成倒逼压力。无论是政府的创新政策、企业的产品创新,还是科研组织的基础性研究、用户的消费需求,都融入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平衡等自然因素。这种自然环境的约束力以一种倒逼压力的形式,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形成强大的反馈力量,为其他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提供动力和机会。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格局
新形势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政府、企业、科研组织、市场用户和自然环境等创新主体,在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行竞合共生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独特的创新生态优势,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循环系统畅通无阻。
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条件趋于成熟。我国积极以创新导向和需求拉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对国际需求疲软的态势,我国国内需求的填补,推动了国内大循环比例的稳步提升,该比例维持在81%左右的水平。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建立国际循环明确了方向。从合作区域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频繁,尤其是中国—东盟(10+1)以及中国—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机制,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合作规模看,2020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1.35万亿美元,中国已成为沿线25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其中,“一带一路”倡议的次区域“17+1”合作,2020年的双边贸易额高达1034.5亿美元,增长率为8.4%,高于中国与欧盟同时期的贸易增幅。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内生关系正在形成。就国内市场而言,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39.2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1.05万美元。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短期的V型波动,与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相比,第二、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实现了3.2%和4.9%的正增长。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就国际市场而言,2020年前两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下降9.6%,但随着经济的复苏,中欧班列的运输量逆势增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循环已经细化到中国具体的城市,如中欧班列铺划的西中东三条通道,始发站目前涉及中国内陆28个大中型城市。这些条件为形成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奠定了坚实基础。
加快升级现代化经济体系
构建新发展格局既要立足强大的国内市场,又要积极参与国际循环,重新审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核心位置。要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多层联动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系统安全可持续,加快升级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一,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完整的内需体系,包括居民消费需求、企业投资需求和政府需求三部分。大幅度提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强消费对国内市场循环的基础性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来稳定市场预期,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发挥政府政策引导功能,明确企业经济行为的效率边界。
第二,培育创新引领主体,完善产学研用创新系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政府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资源向企业汇聚、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生态体系,畅通创新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
第三,优化营商环境,畅通经济社会循环。我国要实施好民法典,依法保护多种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和自主经营权;实施好外商投资法,放宽市场准入,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使经济社会更加倚重企业家精神。
第四,打造国内国际合作平台,构建以“我”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循环体系。我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加强同东南亚10国及中东欧17国的经济与文化联系,通过双边、小多边和多边等多种务实性制度安排,健全和完善区域产业合作机制。
第五,引导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传统产业升级为纽带,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