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学研究近年来十分活跃,其学科建设也受到关注。从历史地理学视野对华侨华人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对于促进华侨华人学的深入开展,完善其学科理念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地理学视野的华侨华人研究,其实就是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是历史地理学与华侨华人之间的交叉学科。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狭义)、历史社会地理(广义)三个部分。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也相应具有这些主要研究领域,但同时也应当结合华侨华人自身的鲜明特点,确定相应的研究内容。具体来说,大致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的意义与研究对象;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需要突破的观点、需要开拓的领域等;方法论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华侨华人学的跨学科性质,探索历史地理学方法在华侨华人问题研究中的创新与具体运用。
侨乡历史地理研究。侨乡是华侨华人的祖籍地,和华侨华人的活动关系密切。在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中,侨乡这一主题的研究更显得重要。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主要是侨乡的形成、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历史时期侨乡的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动植物等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变与自然灾害发生的时空特征、人口分布与城乡社会变迁;祖籍地与侨居地之间的互动,尤其是侨批、侨汇的地域差异及其对侨乡城镇发展、乡村社会文化演变的深刻影响。
移民历史地理研究。主要包括国内人口向海外移民的原因、迁移方式、迁移路线和迁移方向等。值得注意的是,移民历史地理研究,不仅包括近代华侨(华工)的出国情况,还应当包括二战以来出现的再移民、留学生、新移民等团体的迁移方式、迁移路线和迁移方向等问题的研究。
侨居地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侨居地的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动植物等自然生态环境是吸引华人移民的重要因素,而华人移居海外各地以后,其经济开发活动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变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侨居地历史自然地理研究要着重研究华人移民前后,侨居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
海外华侨华人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狭义范畴的海外华侨华人历史人文地理研究,主要包括侨居地华侨华人的文化、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地域差异及其演变特征,其中华侨华人在侨居地传播中国文化时与当地文化、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区域差异特征,尤其值得充分关注。
华侨华人历史社会地理研究。广义范畴的华侨华人历史社会地理研究包括侨居地的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历史聚落(城市与乡村)地理、历史社会地理(狭义),其中狭义范畴的历史社会地理主要涉及社区研究、区域人群或不同族群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社会行为特征、华侨华人社团发展的地理背景与空间分布特征、侨居地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及其区域特征,等等。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史观和人地关系理论,华侨华人历史地理作为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同样也是如此。关于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之一的史念海教授强调要“实地考察和文献记载结合,相互补充,两者并行运用”。李长傅先生在南洋史地研究过程中也强调中西史料互证,并且要“参以南侨之口碑”。当然,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华侨华人历史地理研究也应当大力提倡现代科技分析手段和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广东开平赤坎古镇,因建于赤土高地而得名,现存的街道建筑大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关族和司徒氏两大家族华侨出资兴建。
图片来源:CFP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