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岭南重要学术事件

2015-12-30 来源:人文岭南第57期

  2015年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岭南学术界紧跟时代脉搏一起前进。在征询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本专刊编辑部评选出本年度岭南重要学术事件。受专业和视野所限,可能难免有失周全。

  ●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家出炉

  12月17日,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暨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颁奖大会在广州举行。会前,广东省宣传部部长慎海雄等省领导会见了获得省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家荣誉称号的10位专家学者。他们分别是中山大学的毛蕴诗、冯达文、桑兵、黄修己、曾宪通,暨南大学的蒋述卓,华南师范大学的戴伟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徐真华,深圳大学的胡经之,广东省社科院的王珺。

  点评: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评选已经是第二届。第二届名单中,最年长的胡经之82岁,最年轻的王珺57岁,他们都是在各自学科领域取得相当成绩的学者。在当下学术环境中,本着“学术为本”的原则,选拔优秀社会科学家,无疑具有较大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历时10年《广州大典》编纂完成

  4月30日,历时10年编纂完成的《广州大典》出版座谈会在广州图书馆召开,全套丛书共520册,每册约850页,共收录各类文献4064种,涉猎领域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诗词歌赋,仅核对扫描件便能堆到30层大厦高。根据印刷人员估算,全套《广州大典》一字排开22米,重约1吨。全套《广州大典》价格为40.825万元。

  点评:《广州大典》的编纂完成,犹如一份沉甸甸的礼物,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俊明的话说,这是一部“古代广州的百科全书”。这部书的特点不是什么研究成果,而是基本资料的扫描版汇编,原汁原味,这将为下一步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广东通史》《南海天书》完成出版

  今年年初和年末,这两本书先后出版。前者主编为广东省社科院蒋祖缘、方志钦,后者作者为海南大学周伟民、唐玲玲伉俪,他们都已年逾80,这是两本令人动容的著作。六卷本《广东通史》编纂历时28年,作者队伍达到39人,字数达到538万字,填补了广东地区没有通史的空白。《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由海南大学周伟民及唐玲玲两位教授经过20多年的田野调查、整理研究完成。两位八旬老人尽管早已退休,却依然执着于海南地域文化和黎族文化研究,常年深入滨海渔村、边远黎村,埋首查阅古旧典籍,收集整理了“更路簿”、“黎族妇女绣面纹身”等大量珍贵历史资料。

  点评:作者已经80多岁,仍然每日孜孜不倦,笔耕不辍,用生命热情浇灌的学术之“树”,依然绽放出青春光芒。更多的年轻学者应该受此感召,能够沉淀下来做学问,有所作为。

  ●水下考古:“南澳一号”出水文物首次大规模展出

  从9月23日至明年3月20日,“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展览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以“南澳一号”及“万历号”沉船的出水文物为依托,辅助反映与海上贸易相关的造船、航海、贸易等方面的展品,来展示明代万历时期的东西方海洋贸易全景。展出的615件文物中,逾400件是从沉船上出水的,以景德镇的青花瓷、漳州窑瓷器为主。

  点评:“南海一号”、“南澳一号”是近年来我国水下考古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沉船的打捞,文物出水已经基本完成,但研究工作才开始展开,比如,近年来有关“南澳一号”沉船的时间等问题,仍然没有定论。水下文物的保护仍然困扰着考古学家。水下考古是海洋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重新认识海上丝绸之路,了解早期全球化视野下人与物的流动将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广东两智库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

  12月,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会在北京举行,共有25家机构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其中,广东有两家机构入选,分别是依托大学的专业化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和基础较好的社会智库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1983年,为收回香港主权进行相关准备,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成立了港澳研究所,这是全国最早的综合性港澳研究机构。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则是入选的两家基础较好的社会智库之一。该研究院于1989年2月在深圳经济特区创办,是国内第一家综合性、政策性、全国性的新型智库,并围绕着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等在中国经济与社会变革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各级政府、企业和社团组织的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和科学依据。

  点评:智库建设是今年的热点话题。其中不仅包括体制内的智库转型、高校智库建设,也包括民间智库的培育。今年全国各地都在大建智库,开相关研讨会,中国智库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机,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智库长期关注战略性研究,对当下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较为薄弱,加强“临门一脚”的功夫,也许是一些智库发展的新增长点。

  ●广州美术学院原馆长盗窃馆藏名画上百幅 价值亿元

  7月21日上午,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原馆长萧元在广州中院受审。检方指控其贪污齐白石、张大千等名人的画作100多幅,涉案金额约亿元。据指控,萧元在几年时间里,多次拿着自己手中掌握的图书馆藏品库钥匙,将馆藏名画偷偷拿出来,花几天时间临摹完成后,将真品拿走,把临摹的赝品放回藏品库。这些真画有100余幅已被萧元委托拍卖公司卖掉,价款3000多万元。检方称,剩余的画作经评估价值7000多万元。萧元当庭表示自己认罪、悔罪,但他对一些具体细节提出了异议。

  点评:这是一个让人生畏的事实,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更为可怕的是,由于图书馆没有详细的记录,所丢失的画也成了一笔糊涂账。“几万元、几十万元摆在我面前并没有什么诱惑力,但如果是几百万或者几千万这么巨大的数额,我还是没有控制住自己。”萧元的解释可以说是用无耻托辞掩饰贪婪。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由于疏于管理,图书馆出现如此劣迹,让我们不能不反思制度与权力的平衡。

  ●“华南学派”引关注 社会史研究三足鼎立?

  11月,一篇名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分化与整合:以学派为中心》的文章在微信圈流传起来。文章对华南地区以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为中心的“华南学派”予以关注,认为中国社会史领域出现学派化趋势,“华南学派”、“华北学派”、“新社会史”学派正不断扩大在社会史学界的影响力,推动该领域的重新定向。该文认为,在社会史研究中,“华南学派”的一些学者将社会经济史的方法、历史学的方法、人类学的方法与区域史的视野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史研究流派。

  点评:所谓“华南学派”在学术史上受到关注,本身也是对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反思之一。无独有偶,身处“华北学派”的赵世瑜也撰文讲述自己与“华南学派”的渊源。厦门大学的张侃今年亦撰文回顾华南研究的思想脉络。实际上,这个学术群体并没有以“华南学派”自称,“华南”只是其学术主张的早期试验场。

关键词:学派;学术;研究;华南;学者;萧元;沉船;编纂;科学家;文物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梁润桦)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