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的香港学术发展

2012-12-28 来源:人文岭南第24期

  香港自19世纪中叶以降,由于传教士东来,兴办教育,输入西学,自此展开中西文化交流。其中,英国伦敦传道会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雅好中国学术,并在王韬(1828—1897)的协助下,翻译“四书五经”及老庄等典籍,是为香港学术之始。

 

  香港华人学术文化之始端 

  在欧美传教士主张及影响下,香港先后开办马礼逊纪念学校、英华书院、圣保罗书院及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等校,并培养出一批具有中西学问背景的华人精英,如容闳、黄胜、伍廷芳、陈霭廷、何启、胡礼垣、孙中山、谢缵泰等。这些人目睹清廷对外失败,日渐关心中国前途,相继发表时论及著述,是为香港华人学术文化之起始。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曾任香港立法局议员黄胜的译著《火器略说》。该书推介西方制炮技术,深受丁日昌及李鸿章赏识。寓港儒士王韬创办《循环日报》(1874),并结集其在港之时论而成《弢园文录外篇》一书,由是成为清末著名的改革思想家。继有何启、胡礼垣亦发表时论,于1900年结集而成《新政真铨》一书,倡议仿效英国行君主立宪,发展新式工商业及兴办西式教育,促进国家富强。此外,还有1892年成立的辅仁文社,主要成员是香港青年,该社以“尽心爱国”为座右铭,力倡西学,主张改革,谋求国家富强,日后参与革命。其成员陈鏸勋出版《香港杂记》(1894)一书,记述香港地理、历史、政治、财税、船务、商务、医疗、城市建设、教育、港例等状况,为香港开埠首本记述香港历史与现况的著述。后有谢缵泰参与创办《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并出版日俄战争、人类学、地质学及传统中国画艺等书籍,且以英文撰写《中华民国革命秘史》,为辅仁文社及早期兴中会之革命,留下重要历史记录。

 

  辛亥革命后香港学术之发展 

  20世纪上半叶,随着辛亥革命的发生,清王朝告终,其时国内士、商大量南移香江,促使香港学术进入新阶段。

  其一,辛亥革命后,清朝遗老相继移居香港。其中较著者如陈伯陶(1855—1930),光绪进士,官至江宁提学使;赖际熙(1865—1937),亦为光绪进士,官至国史馆总纂;汪兆镛(1861—1939),光绪举人,入两广总督岑春煊(1861—1933)幕,诗作尤多;吴道镕(1852—1936),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在粤出任书院山长,后任广东学务公所议长;桂坫(1867—1958),光绪进士,翰林院检讨,曾任浙江严州知府;丁仁长(1861—1926),光绪进士,任日讲起居注官;区大原(1869—1945),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区大典(1872—1937),光绪进士,翰林院检讨;温肃(1878—1934),光绪进士,国史馆、实录馆协修官;朱汝珍(1870—1942),光绪榜眼,翰林院编修。此辈遗老,在寓港期间,编写史志,群集以诗文酬唱,吟古怀今,发表诗文,传统中国学术遂于其时盛况空前。

  1927年,鲁迅(1881—1936)应邀南下香港演讲。1935年胡适南来香港接受香港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时,指出香港大学的中文教学全操于几个旧式科第文人手里,建议香港中文教学宜放弃古文,转而采用“国语”教学,推广白话文。“希望香港的教育家接受新文化,用和平手段转移守旧势力,使香港成为南方的一个新文化中心。”对香港教育文化界发扬新文化,期待尤为殷切。

  其二,香港学海书楼的创设(1923)。南来遗老赖际熙以本港未见华夏圣教之学风,于1923年创设学海书楼,为求“宏振斯文”、“聚书讲学”,务使传统中国学术得以传播香江。学海书楼一方面购书藏书,给予公众阅览;另一方面,则定期讲学,邀聘前述遗老,如陈伯陶、朱汝珍、区大典、区大原、温肃等开坛讲学、公开演讲,每周两次,以讲授经史为主。学海书楼还编写教材,如《春秋三传讲义》、《论语讲义》、《书经讲义》、《史学课本》及《哲学讲义》等,传统学术由是得以流播于香江。学海书楼虽于1941年因日本侵港而关闭,然战后复会,一直维持至今。

  其三,创办香港大学中文学院(1927)。香港大学创设于1911年,首任校长为港督卢押爵士(Sir Frederick Lugard)。开办之初,仅设医学、工程二科。翌年增设文科,聘赖际熙、区大典二人讲授中文经史。至1927年在港督金文泰(Sir Cecil Clementi)推动下,创设中文学系,亦称中文学院。赖氏以治史著称,著有《荔坨文存》、《清史大臣传》等,出任系主任一职;区氏长于《易经》,著有《易经讲义》、《老子注》等,被聘为专任讲师。另聘林栋为助理讲师,并增聘温肃、朱汝珍、罗憩堂、陈君葆等人,皆一时贤俊。继而成立冯平山中文图书馆,规模益备。1935年颁授荣誉博士学位予胡适,并在胡氏推荐下,由许地山出任系主任,进行课程革新。许氏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留学英国,取得牛津大学文学硕士,以研究道教及为新文学作家著称,著作等身。

  1935年,时任教于燕京大学的许地山(1893—1941)应聘南下。在任期间,改革中文学院之文史哲课程,引入新文学、新史学、哲学、宗教学等课程;由于许氏早年为“文学研究会”之发起人,推动新文学,参与小说、散文创作,使其时香港以国粹为主之教育学术,即受许氏影响而为之一变。及至抗战军兴,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南下任教,其间出版《唐代政治史论稿》,提出“关陇集团说”,为唐史研究的典范。

  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前的香港,在中西文化交流影响下,由传统学术进入新学术领域,为20世纪下半叶香港学术开拓新天地,建立基石。

  (作者单位: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

 

■香港大学陆佑堂                      资料图片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梁润桦)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