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等经济因素对城市新移民文化认同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是城市新移民文化认同的重要解释变量。因此,建构城市新移民文化认同,可以采取多种策略。
增加人力资本 提高收入水平
人力资本通常指存在于人身上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价值的总和。它虽然不能当作财富来转让、继承和买卖,但可以增加人的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人未来的经济收入,帮助人实现自身价值增值。对于城市新移民而言,要提高在城市中的经济收入,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十分重要。
增加教育投资,提升素质水平。“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是影响个人素质水平和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城市新移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仅有初中或小学文化水平,学历限制致使他们可选择的职业非常有限,多数只能从事收入较低的体力劳动。这造成城市新移民经济地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文化认同的建构。要改变这一情况,需要政府增加教育投资,特别是在国家层面保证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增长,加大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在此基础上提升高中教育普及率,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这将从整体层面上保障新移民移居前后都可以提高其学历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其与城市居民的差距。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成人教育、电大教育、自考教育和在职研究生等方式,为新移民提供更多学历提升路径,拓展其素质的可发展性和就业的可选择性,使其可以选择更好的职业,获取更高收入,为其文化认同的建构提供有力保障。
增加技能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是决定经济收入的重要因素,而技能培训则是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城市中,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社会参与的联合作用,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场机构等的培训资源,改变师资分散、各自为政、重复设置、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技能培训现状,针对城市新移民设置专项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增加城市新移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扶持力度。采取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相协调的三维培训模式,按城市人才的市场需求,对新移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新创业培训等不同类型的培训,以提高新移民的工作技能和工作能力,使其找到更具技术含量的工作,或者获得工作岗位的晋升,更好地胜任其工作,提高其在城市中生存和发展的经济能力。
健全社会保险 促使工作稳定
社会保险是城市新移民的一种稳定器,它不仅可以确保城市社会和城市经济的稳定,为城市新移民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也可以为城市新移民提供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保障,规避其在工作与生活中出现的部分风险。要提升城市新移民文化认同,健全社会保险、提升城市新移民工作稳定性极其重要。
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社会保险是一种保障劳动者利益的社会制度。目前这一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一些用人单位或个人并未购买社会保险,导致社会保险参保率参差不齐,其中城市新移民参保率处于较低水平。政府应从用人单位层面强制购买社会保险,切实做到凡用工必购买社会保险。与此同时,政府还应针对城市新移民的特殊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率。例如,降低社会保险门槛,为更多支付能力有限的城市新移民服务,加强社会保险跨区域流转或变换额度等级的便利性。当城市新移民社会保险覆盖率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会随之扩大,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也会上升,城市新移民抵御风险的能力自然会增强。这就使其可以在城市中更加稳定地工作、生活,也更加稳定且持续地接受城市文化影响,建构文化认同。
增强劳动合同的完善性。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以及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的契约,也是办理社会保险的重要依据和提升工作稳定性的重要条件。目前,城市新移民在劳动合同方面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比较低、劳动合同内容不规范、劳动合同保护程度不高、劳动合同期限较短等问题,使得城市新移民的合法权益未能得到保障,工作不稳定性因素增加。因此,加强城市新移民劳动合同的完善性非常有必要,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实施。一是强制要求所有用人单位必须签订劳动合同,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二是设置劳动合同备案、审核部门,所有劳动合同都需要经由该部门进行专业审核,避免劳动合同出现内容不规范、保护程度不高、期限较短、同工不同酬等问题,最大化地保障城市新移民合法权益。三是加大劳动合同的监督执行力度,确保用人单位严格按照合法的劳动合同执行,严厉查处延长工时、劳动环境恶劣、拖欠和克扣工资以及其他违背劳动合同、损害新移民利益的问题。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完善,可以提高劳动合同的保障效率,提高工作的稳定性,推进城市新移民文化认同的建构。
增加住房保障 缓解住房压力
住房是城市新移民移居城市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据调查数据显示,81.6%的新移民认为,没有购房是其融入城市、建构文化认同的主要阻力之一。由于支付力不足,城市新移民只能通过租住、借住、单位包住以及其他方式来解决居住问题,但这些居住方式难以体现“居住属性”和保障“相关权益”。因此,增加住房保障、改善住房条件、增加住房补贴、提高住房支付能力、缓解住房压力,成为重要的经济策略。
增加住房保障,改善住房条件。新移民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将他们纳入城市住房保障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规划中,首先保障房源的充足,政府可在财政承受范围内加大政府公共住房建设投资,制定城市公共住房发展规划,逐步推动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住房保障项目向新移民开放,增加新移民对城市住房的可及性。与此同时,通过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建设或租赁员工宿舍、公寓,为城市新移民提供住房资源。鼓励市场主体参照保障住房的品质,开发城市新移民住房租赁市场,为其提供更多住房选择。其次,在规划中,改善居住条件,加强城市保障性住房、企业自建或租赁房屋、市场各类房源的管理和规划,严格规范房屋卫生、安全、环境、质量等基本条件。除此之外,对于新建保障性住房和企业自建房源,还需要合理解决住房位置、空间隔离、房屋结构、交通便利性、物业管理水平、混合居住等问题,充分保障城市新移民住房的各项福利,使其获得更好的居住体验。总之,通过增加住房保障,改善住房条件,让新移民在城市中不仅有房住,而且还是有品质、有保障的居住。
增加住房补贴,提高住房支付能力。无论是无力购房,还是现有居住方式的不确定,都主要归因于城市新移民支付能力的不足。对此,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增加补贴,提高城市新移民住房支付能力,以此缓解其住房压力,增强对不确定风险的抵御能力。在需求方面,政府可以根据新移民的移居年限、学历水平或累计积分等不同档次,进行阶梯式赋权,提供租房补贴、购房补贴,或给予优惠折扣等,直接补贴城市新移民,以此提高新移民的住房支付能力。在供给方面,政府在提供低于市场价的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共有产权房等保障性房源的同时,可以通过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奖励积分等形式奖励住房供给方,激励他们向新移民提供符合政府品质要求的低价房源。总的来说,就是通过补贴需求方和供给方,降低房屋的租赁价格或购买价格,提高城市新移民对房屋的相对支付能力。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城市新移民的文化认同研究”(GD20YMK01)、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粤港澳大湾区新移民高质量精神生活策略研究”(SZ2021B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移民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