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出土戏文《蔡伯皆》,见《明本潮州出土戏文五种》(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作者/供图
新材料的发现对于学术工作十分重要。王国维提出将新发现的材料和古史记载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对古史的新解,这就是二重证据法。出土文献的大量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中国学术史。此外,出土文献携带着其出土地点的文化信息,不仅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学术价值,也具有地域文化价值。出土明本戏文《蔡伯皆》除丰富了《琵琶记》的现有版本之外,还见证了广东戏曲史的发展历程,反映出岭南文化兼容性和多元性的文化特质。
《蔡伯皆》出土概况
1958年,广东揭阳县渔湖公社西寨大队社员在平整土地时,于西寨村东南一座墓葬中发现五本明代戏曲文本,据说包括《蔡伯皆》三本和《玉芙蓉》两本。但因保管不善,两本《玉芙蓉》和一册《蔡伯皆》被白蚁蛀蚀而不得不焚化,剩余两本《蔡伯皆》一本为总纲,一本为生角使用的己本,现保存于广东省博物馆。
学者们根据文本中写有的“蔡伯皆”“明”“嘉靖”等字样以及唱词旁有演奏及打板符号等信息,判断其为明嘉靖年间抄本、舞台演出本。而根据墓葬碑文来看,墓主是黄州人,明代黄州属湖广,因此推断死者应该是外省艺人。这是广东从明代幸存下来的两种出土戏文之一,因其特殊的文本价值,出土后立即受到广泛关注,学者们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蔡伯皆》与《琵琶记》的关系
《蔡伯皆》亦名《琵琶记》,乃元末明初高明所作,写赵五娘与蔡伯皆(喈)悲欢离合的故事,以其动人的故事情节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成为南戏中的经典作品和戏曲史上的古典名剧。据考证,高明创作《琵琶记》,渊源有宋金院本中的《蔡伯皆》剧目,以及徐谓《南词叙录·宋元旧篇》所记载的《赵贞女与蔡二郎》。《琵琶记》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各阶层的普遍欢迎,得以广泛演出,在不同时期均有大量的本子出现。传世下来的各种版本数量众多,按与高明原作的接近程度,被分为古本和通行本两大系统。
明本戏文《蔡伯皆》出土后,学者们将其与各种传世的《琵琶记》版本进行比较研究。据与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比对,大部分人认为总纲本为《琵琶记》的早期版本,属于古本系统,而己本较总纲本更接近古本。
广东戏曲发展史的重要见证
学者们在注意到《蔡伯皆》在《琵琶记》系列版本中价值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其本身所具有的地方特色,认为它反映了《琵琶记》这一南戏经由福建或江西流传至广东潮汕地区后,继承了当地的演出传统,在搬演过程中与地方文化形成互动,为南戏流传到广东及其与潮剧的关系提供了研究线索和实物例证。
特色之一,适应了当地的演出环境,充分吸收地方文化的内容,在当地落地生根。一般认为,戏曲在地方形成新的声腔剧种,最主要的变化依据是地方语言。形成新的声腔,除了要有高低曲腔之别,还需有地方俗语的融入。学者们注意到了《蔡伯皆》使用地方方言的现象,如“因乜去南桥讨药”这句唱词中的“乜”即广东方言,广州话、潮州话、客家话讲到“为什么”时,都与“乜”字联系。“乜”即“甚”的意思,两字字体接近,因此也有人认为是“甚”的草写或误书。
特色之二,以其自身的文化魅力所具有的广泛观众基础,对地方剧种施加影响,在粤东地区开枝散叶。潮剧《蔡伯喈辞朝》中有唱词“奈臣已有糟糠配”,与出土抄本唱词相同,从中可以看到潮剧与《蔡伯皆》的渊源关系。潮剧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但潮剧与南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更早。明末清初潮州戏渐趋成熟,清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潮剧还流传至东南亚及内地,可见其影响之大、传播之广。而《蔡伯皆》剧目因其经典性,对潮剧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正字戏《蔡伯皆》在潮州地区被改制为皮影戏演出,当代澄海潮剧团还上演《琵琶记》全本,这些都是《蔡伯皆》在潮州以及经由潮州地区流传至各地的明证。
明本戏文《蔡伯皆》流传至潮汕地区并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广东戏曲发展历史的缩影。一方面,外省戏曲剧种声腔持续传入;另一方面,以地方命名的剧种声腔诞生。而广东地方戏曲发展的历程,基本上是由外来剧种与广东地方语言、民间艺术、人民生活相融合的产物,是外来剧种经过漫长的地方化进程逐渐形成的。
反映岭南文化兼容性、多元性特质
广东戏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粤剧、潮剧、汉剧等剧种,虽然各剧种都有其特性,但又形成了总体的文化特征,如开放性、融合性、多元性、创新性、革命性等。这些文化特征,在广东戏曲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又各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广东戏曲较持续稳定的常态性特征是开放性、融合性、多元性和创新性,正是这些鲜明独特的文化特征,使广东戏曲能在全国众多戏曲中独树一帜。广东戏曲的这些文化特征,是广东文化、也即岭南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品格在戏曲舞台上的形象反映。
目前,学术界对岭南文化总体特征比较一致的概括和表述是,岭南文化具有重商性、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享乐性、直观性、远儒性等。而出土明本戏文《蔡伯皆》,正是那一时期岭南文化兼容性和多元性特征的最好证明。兼容性是指它处于与不同文化相互对流和沟通的状态,《琵琶记》流传到潮汕地区与当地文化形成互动,当地文化“采中原之精粹”,《琵琶记》“纳四海之新风”,拥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容;多元性是指多种性质、类型、层次文化的并存,《琵琶记》流传到了潮汕地区后,经过与当地文化的碰撞,在一些广东地方剧种中得到演出并流播。广东戏曲的这些特质,使得岭南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富有活力,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还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包容、创新等特点,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对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坚定广东传统文化自信增添了重要的内容。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