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另类美食背后的文化心理

2022-01-26 来源:人文岭南第120期

  虽说食在广州,岭南美食全国闻名,但在古代社会,岭南的生猛海鲜也曾经让中原人谈之色变,不敢下箸。中国古代文人向来安贫乐道,对于饮食的描写虽不多,但从有限的记载中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岭南的美食,最早当见于被誉为“岭南第一书”的赵佗《报文帝书》,文中提到,南越王赵佗进献给汉文帝的礼物包括“白璧一双,翠鸟千,犀角十,紫贝五百,桂蠹一器,生翠四十双,孔雀二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礼物中包括“桂蠹”。桂蠹是寄生在桂树上的虫子,把它泡在蜂蜜里,被岭南人认为是一种美食,据说营养非常丰富。赵佗珍而重之地把这种食物赠送给汉文帝,这是有文献可考的岭南饮食向中原的输出,也反映出岭南人食材的广泛性。明末清初,屈大均撰写《广东新语》记载:“又有桂蠹者,桂上蠹也,生于桂而还食桂。其大如指,色紫而香辛。色紫则桂之花所为也,香辛则桂之叶所为。”屈大均说得更具体,这是一种紫色的、带有辛辣味的虫子,说明直到明代,桂蠹还在岭南人的食谱中。

  赵佗之后,东汉时期下渡村人杨孚撰有《南裔异物志》,这是岭南第一部地方志。杨孚在岭南历史上非常有名,海珠区旧称“河南”,就与杨孚有关。不过遗憾的是,杨孚所撰已经失传,只能通过其他志书的转引看到零星内容,如杨孚记载了岭南的贝类“乃有大贝,奇姿难俦。素质紫饰,文若罗珠。不磨而莹,采耀光流。思雕莫加,欲琢匪逾。在昔姬伯,用免其拘”。他笔下的贝类,更偏重于装饰用途,不涉及食用。

  唐宋时期,有大批的贬谪官员进入岭南,用文字记载了他们对岭南的观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不过,这些作品中,描绘岭南饮食的并不多,其中,韩愈的《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弥足珍贵。这是韩愈于元和十四年抵达潮州后创作的,诗中写道:“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蠔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惊。我来御魑魅,自宜味南烹。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腥臊始发越,咀吞面汗骍。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卖尔非我罪,不屠岂非情。不祈灵珠报,幸无嫌怨并。聊歌以记之,又以告同行。”这首诗记载了中原人第一次见到岭南海鲜时强烈的视觉冲击,甫入岭南,在岭南的第一餐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诗中提到的食材包括鲎、蠔、蒲鱼、蛤蟆、章鱼、蛇等,还有几十种没有写出名字。在这些美食中,韩愈唯一认识的就是蛇。虽然主人盛情款待,但对韩愈来说,这餐饭却吃得胆战心惊。姑且不论韩愈的接受程度,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迟至唐代,海鲜已经成为岭南人的珍贵食材。在明代,岭南人依然保留食鲎的习惯,屈大均《广东新语》载:“雌常负雄而行,渔者必得其双。南人列肆卖之,雄者少肉。”可见,鲎是市场售卖的食材之一。

  相比韩愈,苏轼对岭南的美食接受程度更高。苏轼《鳆鱼行》写道:“渐台人散长弓射,初啖鳆鱼人未识。……食每对之先太息,不因噎呕缘疮痂。中间霸据关梁隔,一枚何啻千金直。百年南北鲑菜通,往往残馀饱臧获。东随海舶号倭螺,异方珍宝来更多。”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随缘知足,虽然是初次品尝,却丝毫不排斥。

  到了明清时期,被岭南人视为佳肴的食材又添加了一种:禾虫。清中叶岭南四大家之一的张锦芳《禾虫》写道:“韩公初来诧南食,蠔山鲎眼吁且惊。岂知入馔晚弥富,虫豸上与鳞介并。……入市虾鳝堆同腥。茄蒂兼得崑仑紫,藤菜小摘丰湖青。鸣姜动桂豉洒汁,点芼劝客千觚胜。”诗中就提到了岭南新增加的食材:禾虫。韩愈对岭南的食物已经非常诧异了,但发展到清代,食材更为丰富,虫类、鱼类都是岭南人的食材。屈大均《广东新语》对禾虫也有记载:“稻根色黄,禾虫者,稻根所化,故色黄。大者如筋许,长至丈,节节有口,生青,熟红黄。霜降前禾熟则虫亦熟。以初一二及十五六,乘大潮断节而出,浮游田上。网取之,得醋则白浆自出,以白米泔滤过,蒸为膏,甘美益人,盖得稻之精华者也。其腌为脯作醯酱,则贫者之食也。”吴镇方《岭南杂记》对禾虫也有记载:“禾虫,似蚂蟥,身软如蚕,细如箸,长二寸余,青黄色,广人喜食之。”岭南人甚至还发明了禾虫油的制作工艺:“煎蠔汁为油,味胜盐豉。禾虫油制法如蠔油,处处有之。”岭南人还会将禾虫深加工。《粤海关志》记载:“禾虫干,每百斤收银三分。”禾虫被制成禾虫干,一百斤售价为三分银子,价钱还是比较实惠的。

  相较于岭南人对禾虫的喜爱,外地人则难以接受,吴琦《岭南风物记》写道:“以治馔甚鲜,然畏而远之,正恐不能下咽也。”吴琦的籍贯不详,但显然是外地人,他承认以禾虫制成的食物非常鲜美,但自己难以下咽。张锦芳说:“远人对案见未曾,强下前箸心还憎。”在主人的殷勤劝说下,外地来的客人勉强品尝,但内心是很抗拒的。

  可见,岭南的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与岭南热带亚热带的气候条件、与中原内陆隔绝而靠近大海的地理位置有关。岭南日照时间长,物产丰富,即使在冬天,依然新鲜菜蔬不断,“广中隆冬时,常得鲜蔬十余种,故人家绝少咸菹。谚曰:‘冬不藏菜。’宾客至,以菹荐之,谓之不敬。诸果亦然,率以鲜者不以乾。荔支之脯,橄榄之豉,羊桃之蜜煎者,人面之醋渍者,皆不登于器”。相对于中原的温带气候条件,岭南食材丰富,自然以鲜为主,各类酱菜不受岭南人欢迎也合情合理。

  从岭南人的另类饮食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开放、注重传统、务实等特性。开放体现在他们敢于吃别人不敢吃的食材,各种“另类”美食相继端上了岭南人的餐桌。保守体现在他们注重文化传承,一味食物,只要进入岭南人的食谱中,就会被很大程度上保留下来。拿禾虫来说,时至今日,依然是岭南的美食。务实则在于他们关注饮食的营养性,注重养生。拿桂蠹来说,为什么岭南人将它作为美食,屈大均给出了答案:“蜜渍之,可为珍味,去阴痰疾。”桂蠹,经过炮制,可以治疗咳嗽,“药食同源”,这充分体现了岭南人务实的一面。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梁润桦)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