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东佛山南海和顺德两区的桑园围,成功入选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启了珠三角地区大规模基围农耕开发的历史,也是珠三角和佛山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其突出的历史、文化、科技和生态价值正是桑园围申遗成功的四把密钥。在文化层面,“桑园围”集农桑文化、工业文化、生态文化于一体,成为岭南水乡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在佛山尤其是南海、顺德两区,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水乡农谚默默记录着桑园围的发展与兴盛,成为桑园围文化的历史见证。
桑基鱼塘的生动写照
在岭南文化里,水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它除了是客观物质的所指符号外,更是一个文化内涵极为丰厚的民俗符号。水乡农谚便是孕育于水文化里的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
与水息息相关的桑基鱼塘是桑园围最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流传于佛山水乡的这一农谚是桑基鱼塘的生动写照。岭南人在塘基种桑、塘中养鱼,用桑叶养蚕、蚕砂养鱼,又以塘泥肥桑,可使桑叶茂盛、蚕种肥壮、塘鱼肥美。种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基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循环。这一方法既避免了鱼塘水涝,又营造了优质的生态环境。桑基鱼塘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不仅改变了当地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对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末清初著名岭南学者屈大钧也在其《广东新语》中提及桑基鱼塘给当地带来的影响:“南海有九江村……地狭小而鱼占其半。塘以养鱼,堤以树桑,男贩鱼花,妇女喂爱蚕。其土无余壤,人无敖民,盖风俗之美者也。”这种原生态的桑基鱼塘循环生产模式使得耕者各司其职,既没有多余的土壤,也没有游手好闲之人,民风淳朴而美好,体现了岭南传统乡村文明之底色。桑基鱼塘的农业生态系统充分展现了岭南先民勇于开拓、勤劳实干,并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的美好生活图景,成为原生态岭南水乡的地理与文化标志。
农桑文化的历史见证
农桑文化是几千年来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总结出来的优秀农业文化遗产,见证了我国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发展。自古以来,种桑、养蚕、制丝、织绸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晚清诗人张琳《龙江竹枝词》曰:“剥茧茅寮傍水边,柔桑墙外绿含烟。鱼蚕毕竟收成好,十亩基塘胜种田。”该词反映了顺德人利用桑基鱼塘,大量养鱼、种桑、养蚕的历史,这是岭南农桑文化在诗词中的反映。
农耕文明时期,长期流传于民间地头的水乡农谚也有大量反映农桑文化的例证。在年复一年的农事生产实践中,岭南先民总结出一整套种桑养蚕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种养经验,并通过音韵和谐的农谚口耳相传,用于指导实践。例如,在种桑的时节上,“冬种桑,明年桑叶旺” 是说想要桑叶茂盛,需在冬季适时适度修剪桑枝,保存枝头养分,以保证来年桑叶的优质丰收;“清明需用晴,桑树挂银瓶”则道出了清明时节如天气晴好,桑树便长势茂盛,桑叶就能卖出好价钱。在种桑的选址上,“墙边地边好种桑,门前屋后好种麻”。“地边”即为田基地头,这是基围种桑的真实写照。在养蚕技术方面,道出了如何用桑叶养蚕才能达到最佳的喂养效果,如“养蚕无巧,食少便老”“春蚕不吃小满叶,夏蚕不吃小暑叶”“小蚕吃薄叶,大蚕吃厚叶”“宁叫蚕老叶不尽,勿叫叶尽蚕不老”等。养蚕除了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桑叶外,还需要看天气与时节,如“有蚕无蚕,要看八月初二三”,即此时如雨水充沛,桑树茂盛,桑叶充足,便可养更多的蚕,反之则无蚕。如果说天时、地利是养蚕的前提条件,那么养蚕人的辛勤劳作便是养蚕取得成功的关键。于是便有“蚕要朝朝除砂,地要天天扫洒”的农谚,实质教人养蚕莫偷懒。因此,种桑养蚕,天时、地利、人力缺一不可,只有顺应自然规律,并创造性地利用各种生态资源,做到天时气候、地利土壤、人力耕种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桑蚕业生产的顺利开展。这正是我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
生态文化的叠加与迁移
佛山位于通江达海的珠三角腹地,咸淡水交汇,层叠着独特的地理文化与生态文化。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而生态文化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
种桑、养蚕催生出桑园围区域丰富的物产,如桑基鱼塘、桑蚕丝被、桑葚酒、蛾公酒等。桑园围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持续发展释放出叠加效应。明清时期,佛山大面积的种桑养蚕使得桑园围内丝织业发达,尤其是南海西樵,成为当时最为著名的蚕桑之乡、丝绸重镇。水乡农谚“蚕丝茂盛,十足收成”说的是种桑养蚕,制丝织绸会给当地百姓带来丰厚的利润。当地发达的丝织业又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著名企业家陈启沅在其家乡南海西樵创办了继昌隆缫丝厂,成为中国第一家使用机器动力的缫丝厂,其丝织品畅销海内外,对世界文明及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时至今日,西樵仍以纺织业闻名于全国。谚语“民乐有个窦,家家纺织声”“一船蚕丝出,一船白银归”正是当时佛山南海西樵民乐丝织业发达的历史见证。
充满智慧的岭南先民,在从事桑蚕丝织业的生产实践中,不仅总结出种桑养蚕的宝贵经验,而且还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人生的教育意义,将生态文化从人与环境迁移至教育。这种迁移体现在众多与桑蚕文化相关的水乡农谚中。例如,农谚“桑要从小育”从种桑注重育苗环境迁移至“人要从小教”,告诉人养育孩子要从小塑造其良好的品格。再如,“教子教孙多教艺,种桑种麻少种花”是告诫为人父母者应教会子女某种谋生的技能,农耕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种桑、种麻上,因为桑麻可以给百姓的生活带来富足。此外,植根于桑基鱼塘的谚语“鱼唔过塘唔得大,人唔出外唔精乖”则被引申为人要历经磨炼,才能成长得更快。这些桑蚕类的水乡农谚以文化生态的视角观照着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的成长与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挥着独特的育人与教化功能。
承载着珠三角文明演变历史的古老桑园围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桑园围”相生相伴的水乡农谚是挖掘桑园围农桑文化、工业文化、生态文化的珍贵资源。它见证着桑园围的发展,诉说着珠三角沧海桑田的故事。在“桑园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之后,我们更应当对这些谚语进行搜集、整理与研究,以丰富“桑园围”的文化内涵。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