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举办六场广州学习沙龙系列研讨活动。活动于2021年10月21日启动,通过深入学习研讨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造的伟大精神,推动广州社科界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并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理论的精华、历史的智慧、奋进的力量。
“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遵循
◇赵中源 何小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与基本遵循,为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坚持”和“发展”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科学理论“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一哲学观点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生成的根本依据与内在逻辑,即科学理论的发展总是根据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在不断扬弃中发展完善。这一自觉性是科学理论在辩证理性指引下不断迈向真理的内在动力。因此,科学理论的发展究其实质,是以科学发展为准绳,通过主观思辨和客观实际问题的不断契合,实现逻辑推演和实践经验在历史现实中的有机统一。这一将思想和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特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是“发展着的理论”,不会是穷尽的真理,也不可能是“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而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和有效工具。列宁立足俄国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进一步阐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成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用历史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方法来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立场和方法,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其具有科学真理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的深刻阐释,也指明了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遵循。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历史发展趋势和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点,不断对发展着的实践作出科学分析探讨,从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以此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释力与实践指导力。
“两个结合”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成功经验上升为规律性认知、为新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引的过程。推进科学理论创新首先要着眼于提升其理论解释力,即科学观察世界并揭示其发展规律;其次要增强理论前瞻性,更好预测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发展趋势;最后要强化理论的实践指导力,有效引领实践发展。通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那就是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决定着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的事业的前途与命运。只有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并使其始终焕发出蓬勃生机。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政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时俱进地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根本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理论勇气,革命性地提出了“反对本本主义”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题。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历史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历史充分证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发挥其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进道路愈加明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绽放出伟大的真理光芒和无与伦比的创造活力,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新的时代风采。
以“两个结合”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历史昭示我们,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海神针。新时代要如期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交出令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就必须按照“两个结合”的总要求,坚持守正创新,锐意进取,不断探索和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内涵,开辟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原则立场与观点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是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与行动指南。落实“两个结合”的要求,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时代理论创新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要求,增强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是强化学习精神。“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经验总结,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的原则要求。客观世界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决定了观察中国实际的视角与思维方式的发展性和辩证性。准确把握党治国理政使命的发展性、国家经济社会现实条件的变化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选择性,理论创新发展才会更具活力、更有魅力。同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时代的,更是发展的、无限趋向未来的。科学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化规律与时代特征,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是推进科学理论升华的基本要义。
三是强化问题意识。新阶段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迎来重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国内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期”的挑战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与之相应的国际政治经济博弈,清晰地警示我们,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断增强斗争的精神、斗争的策略和斗争的本领。而这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头,就在于更加自觉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切实增强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指导力。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全面从严治党
◇吴阳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和精神之源。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需要伟大建党精神的支撑和引领。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筑牢“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治党之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把“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镌刻在自己旗帜上,成为共产党人成就伟大事业的思想准则和精神支柱。“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誓言,集中彰显了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崇高境界。百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早已熔铸于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成为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战胜各种困难的精神密码。“革命理想高于天”早已成为共产党人崇高追求的凝练和精辟概括,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首先就是要筑牢“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治党之魂。党的百年实践充分证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论上清醒,行为上才能自觉,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打牢“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治党之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带领人民展开了气壮山河的伟大斗争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不断打牢“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这一管党治党的根基,始终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新时代打牢“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治党之基,就是要检视一切与党的宗旨不符的言论和行为,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提升政治境界与理想追求,不断强化党性修养,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铸牢到灵魂深处。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行为导向,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深刻变化,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党的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永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实干担当的政治本色。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治党之要。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天然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生动写照。一百年前的中国内忧外患、危机深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毅然投身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而斗争的洪流中。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接力传承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长期执政的百年大党,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思想会不断侵蚀党的队伍,特别是在利益多样化、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依然复杂严峻。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需要更加自觉地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传承和发扬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品格。一方面要不断提升斗争意识,做到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永葆共产党人壮志凌云、英勇奋斗的本色。另一方面要切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亮剑,敢于刀刃向内,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整治漠视群众利益的问题,坚决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要落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治党旨归。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质要求与实践旨归,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秉承的光荣传统和精神写照。对党忠诚的本质就是不负人民,不负人民就是对党最大的忠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品格,但这一实践品格的驻守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在实践中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不断巩固、校正和提升。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提出“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宰”的重要观点。“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与政治要求,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落实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一管党治党的归宿和旨向。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担当,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一方面要在认识上时刻牢记党源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在价值导向上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根本旨向,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要在实践层面深入查找在群众立场、群众感情、群众服务方面的差距和不足,着力整治群众观念“弱化”的问题,要勇于与一切损害、背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行为做斗争,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相关部署,全心为人民办实事、谋福祉。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宋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并加以阐释的概念。但实际上,当一批中国革命先驱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走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化的历程。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关系是重要的议题,值得学界长期关注和思考。
从民族自救到文化自觉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屡受欺侮的现实唤起了时代先驱强烈的民族自救意识,走上了为中华民族探索出路的艰难历程。他们经过反思,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是文化,于是掀起了一场以进化论和自由民主思想为主要武器批判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希望用全新的思想来拯救中国。在尝试过诸多方案“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马克思主义以“西方的反西方主义”的理论和革命的方式为中国人展示了一条救亡图存的大道,成为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走上民族复兴之路的坚定信仰。
在救亡的迫切需求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马克思主义时,既难考虑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整性,更难照顾到其与中国历史文化的适应性。有的马克思主义者更是不顾中国国情、无视民族特性和利益,用“本本”和教条指挥中国革命,不仅将中国革命拖入深渊,也严重损害了马克思主义本身。
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后的毛泽东同志站在高度文化自觉的立场,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具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些论断告诉我们,其一,从文化心理来讲,中国人有积淀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心理,这既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重要条件,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保障。其二,就研究主体而言,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一整套看待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的方法,需要真正落实到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其三,从受众来看,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中国化,才能成为被广大群众普遍接受的、改造社会的理论武器和现实手段。
毛泽东同志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路。从此以后,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追求。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自豪地说,“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然而,百年前基于民族救亡而对传统文化矫枉过正的批判,仍然影响着不少国人的思维。而且在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中,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没能以适当的方式接续起来,国人对“传统”愈益疏离。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今天,重振国人文化自信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和重大责任。
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体认、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执着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地位、作用等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论述。这些论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坚定着我们的文化信仰。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宝藏。其中包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仁者爱人、讲信修睦等丰富思想,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物欲膨胀、诚信消减、伦理道德滑坡等问题,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资源。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独特的历史与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第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论断、新要求,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的文化担当,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一个新境界。
这一新境界昭示我们,在古老文明大地上产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洗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固根基和精神源泉。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更是这一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延续者和创新者。经过百年探索,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和引领时代,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文化创新,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