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历史悠久,自古以来,这里文风郁盛、名贤辈出、典籍丰赡,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韶关亟须从丰厚的历史资源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锻造前进的力量。“韶关历史文献丛书”是韶关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旨在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全面深入挖掘梳理地方传统文化,提炼文化精髓和亮点,进一步推动包括“韶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完善古韶关研究资料
2019年9月,韶关市委宣传部正式启动“韶关历史文献丛书”编纂项目,并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达成合作编纂意向,由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拟定书目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文献普查工作(少量文献分布海外)。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经过认真细致普查,提交了“韶关历史文献丛书书目”。2020年3月14日,“韶关历史文献丛书”编委会在广州召开了丛书项目第一次编务会议,拟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及分工方案,并对丛书书目进行论证,通过了书目细化、全书凡例等基本原则。2020年6月8日,“韶关历史文献丛书”项目公开招标出版承接单位,广东人民出版社中标并提交具体的编辑出版方案,制定了相关管理和实施办法,确保了项目整体出版质量。
“韶关历史文献丛书”作为一部地方性的历史文献丛书,集中反映了1912年以前韶关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历史地理、文化教育、习俗民情以及自然资源状况,是开展地方文化研究极为重要的第一手材料。丛书的编纂按照古籍文献整理传统方法和内在规律,在项目启动之初,组织文献专家对整理方案进行严密规划和设计,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和审慎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编纂体例和原则。丛书编纂原则有以下几点。
一是全面。广泛搜罗海内外公私藏书机构所藏韶关文献,确保丛书的系统和完整,力求重构古代韶关的文化学术脉络。丛书收录1912年以前原韶州府、南雄州人士(包括寓贤)之著述,及历代反映韶关的文献典籍,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藏书为基础,海内外各藏书机构藏书为补充,包括刻本、稿本、钞本、石印本、铅印本等。二是保真。采用整理影印的方式出版,对底本原有之批校、题跋、印鉴和刻印的墨迹等概予保留,客观地呈现了韶关文献典籍的原生态。漫漶缺字者,概不描修;有残缺者,仅以相同版本补配,未能补配者,存其原貌。三是规范。遵循古籍文献整理传统方法,按传统的四部分类法规范地对文献进行分类、编排和著录。每种文献均详细著录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及底本收藏者等信息。四是严谨。按照古籍文献出版的要求,组织专家对书稿进行印前审读,确保图书高质量出版。
“韶关历史文献丛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排,共收录文献一百七十三部。按文献分为经部,收录易类、小学类共三部;史部,收录杂史类、奏议类、传记类、地理类(杂志、山水志、专志、游记)、方志类、政书类、金石类共一百零五部;子部,收录儒家类、医家类、艺术类、释家类、道家类共二十八部;集部,收录别集类(唐五代别集、宋别集、明别集、清别集)、总集类、曲类共三十七部。按版本类型分为写本一部、稿本四部、钞本二十五部、刻本一百二十一部、木活字印本四部、铅印本十四部、石印本三部、油印本一部。
“韶关历史文献丛书”系统全面地收录现存古代韶关文献,四部兼备、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经部文献数量虽然不多,但其中由明张自烈撰、清廖文英辑的《正字通》十二卷,收录近三万三千余字,与明梅膺祚的《字汇》同为《康熙字典》编纂前社会上通行的字典之一,该书对《康熙字典》的编纂有直接影响,在字典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多视角梳理古韶关历史脉络
研究韶关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首先要从地方志入手。丛书收录韶关地区的地方志较为完备,例如,乡土志、名山志等反映地方风土人情的史料亦全面纳入,尽显韶关历史的底蕴与传承。现存年代最早的地方志是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符锡、秦志道修纂的《韶州府志》;而影响较大的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额哲克、单兴诗等人修纂的《韶州府志》,该志以旧志为基础,参考《广东通志》《清一统志》,详加考订,征引广博,考证翔实,较之旧志更显详备。乡土志作为地方志的补充材料,同样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随着清政府的学制改革,乡土志开始教材化。清末《乡土志例目》的颁布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乡土志的编纂,这股热潮在韶关地区也有所体现,丛书收录《始兴县乡土志》《仁化乡土志》《连山乡土志》三种,其中《始兴县乡土志》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刊行,《仁化乡土志》《连山乡土志》则只存稿本及钞本,极为稀见。
年谱作为一种编年体传记,为研究谱主其人其事提供了翔实的史料。丛书收录的《次川年谱》,为明代广东南雄人谭大初自撰的年谱。谭大初,字宗元,号次川,明嘉靖十七年进士,嘉靖间参与修纂《韶州府志》,官至户部尚书。梁启超认为自撰年谱为年谱中最有价值者,“盖实写其所经历所感想,有非他人所能及者也”。据《中国古籍总目》,此本仅国家图书馆有藏,实属难得。
粤北韶关为中国禅宗之都,六祖惠能曾在曹溪弘法近四十年,其弟子将惠能言行录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更是禅宗文化的经典。历代刊刻和传抄的《六祖坛经》版本众多,难以备录。丛书收录了唐敦煌写本及清同治元年鼎湖经坊刻本两个不同形态的具有代表性的《六祖坛经》版本。明万历年间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倾力弘扬南派禅宗,重振南华祖庭,后人尊其为曹溪中兴祖师。憨山著作众多,丛书收录的《金刚决疑解》《妙法莲华经通义》《妙法莲华经击节》《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等,对岭南禅宗都有深远影响。而作为佛教僧人,憨山德清在儒家、道家方面的研究也颇有见地,主张三教圆融,其思想直接体现在相关著作中。丛书收录其《大学纲目决疑章》《中庸直指》《老子道德经解》《庄子内篇注》《观老庄影响论》诸书。
韶关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孕育了众多名人显士。唐代名相张九龄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张九龄,字子寿,广东韶关人。武后神功元年(697)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卒谥文献。张九龄为盛唐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位宰相。其文学成就斐然,作品广为流传,相关版本众多。丛书收录其有特色及代表性的版本《张子寿文集》,为明成化九年(1473)苏韡刻本。此本为成化年间丘濬从内阁所藏宋本录出,韶州知府苏韡为之刊行,是张九龄诗文集在明代的第一次刻印。
在韶关,与张九龄齐名的是宋代名臣余靖。丘濬为余靖文集撰序时曾说:“岭南人物首称唐张文献公、宋余襄公。”余靖,字安道,广东韶关人,以文学称乡里,著有《武溪集》。由宋及明,《武溪集》已难寻觅,与《张子寿文集》一样,成化中经丘濬从内阁录出,由苏韡刊刻,始行于世。至清代,《武溪集》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及嘉庆十八年(1813)再次刻印。丛书所收的清康熙三十六年刻本,为《武溪集》的较早版本。
韶关作为岭南文化的重镇,文脉悠远、典籍浩瀚,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遗产,当为吾辈的历史使命。“韶关历史文献丛书”的编纂出版,不仅为系统搜集和整理韶关文献典籍,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对深入梳理韶关历史文脉和资源,全面呈现韶关历史文化整体面貌,推动韶关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可以预见,“韶关历史文献丛书”的编纂出版,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将进一步彰显韶关在广东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者系广东开放大学党委书记、“韶关历史文献丛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