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植根于历史土壤上的凝固艺术,是一个时代的灵魂,是一片地域的文化积淀,更是一座城市历史厚度的呈现。在佛山顺德区北滘镇碧江村,有一处著名的明清建筑群——碧江金楼,它穿越历史时空,向世人展现着岭南文化的迷人魅力与独特的审美内核。
碧江金楼的历史
现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称号的碧江,自古以来就是远近闻名的经济重镇。碧江原属番禺紫泥司龙头堡,明景泰三年(1452)划入顺德县治。清代中叶,碧江已发展成颇具规模的手工业造纸基地,清末又成为珠三角重要的粮食加工储运中心,是顺德著名的“四大圩镇”之一,在珠三角名噪一时。因为经济繁华、地理位置优越,碧江的官儒商贾在家乡兴建了大量考究华丽的祠堂、民居、馆舍、书塾和园林,故清代典籍《五山志林》有云“俗以祠堂为重,宏丽者莫盛于碧江”。“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繁华的碧江自古文风昌盛,有“文乡雅集”之称。自明景泰三年建县始至清末,碧江共有106名举人和17名进士,还涌现出明布政使苏葵、明末抗清节士梁若衡、清代“惠门四俊”之一苏珥、清代才女李晚芳等名人。清代中期,碧江已成为有名的儒乡,读书风气浓郁,乡中盛行种植龙眼和桂花,表达了攀龙借贵(桂)的美好追求。
作为历史的见证,碧江金楼呈现了碧江由耕读文化向儒商文化发展的历程。碧江金楼古建筑群由泥楼、职方第、金楼、南山祠、见龙门、亦渔遗塾、慕堂祠、砖雕大照壁和三兴大宅等多座建筑组成,布局严整又精致通透,展现了岭南建筑多功能一体的特点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追求。其中的职方第为碧江望族苏丕文家族的府第。苏家就是由诗礼之家转为儒商家族的典型。碧江苏族的始祖为福建晋江籍的宋太尉苏绍箕。1127年,苏绍箕因力主抗金被议和派中伤,辞官定居广东南雄。其后粤北兵乱,又举家南迁,定居碧江。苏族不但以儒学治家,代代有子弟考取功名进入仕途,同时还致力垦殖和经商。清代时,珠三角盛行的桑基鱼塘的农耕模式已具有很强的商业性,且各地商业分工明确。《五山志林》记载,碧江陈村一带“居人多以种龙眼为业,弥望无际,约有数十万株。荔枝、柑、橙诸果居其三四,比屋皆焙家,取荔枝、龙眼为货,以致富”。另据清康熙《顺德县志》记载,“龙头治楮,勒竹治灰,赤花通籴,有墟焉,夹水而肆,百货萃之”。苏氏先辈就是以出口干果和土纸,再从东南亚进口木材,从西南贩运锡锭、茶叶而致富。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苏家终于在清代发展成碧江大族,富甲一方。
苏丕文曾位居大清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为三品官衔,可谓苏氏家族中的翘楚。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苏丕文荣归故里,大兴土木营造岭南豪宅——职方第,附建藏书楼赋鹤楼。赋鹤楼后改名金楼。金楼为二层木质建筑,因楼内装饰着大量木雕,且多取金箔镶贴,故名金楼,是金楼古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藏书楼被建得如此豪华,从侧面反映了碧江人崇文重教的乡俗,也充分展现了珠三角文化完美融合尊儒守礼与务实重商思想的特质。
碧江金楼的建筑特点
“碧江多商贾,金楼为至尊。”相传当年慈禧的干女儿、法务大臣戴鸿慈的女儿戴佩琼下嫁苏丕文的大曾孙苏伯雨(一说苏百诩),苏伯雨将戴佩琼安置在金楼之中伴读,故乡中传有金屋藏娇的佳话。遥想当年,才子佳人在青砖回廊里听芭蕉夜雨,在金漆木雕下品诗词歌赋,该是何等的浪漫与惬意!
金楼的二楼是主人接客会友之处,也是全楼的精华所在。在布局上,二楼采用了古时珠江口上特有的画舫紫洞艇的形制。前厅略浅,仿佛船头甲板;中厅宽大,以一扇船篷形的木挂落加上吊画廊柱与前厅隔开,采光充足,恰似大舱;左右两边用镶嵌玻璃的博古花窗隔出走廊和梯廊,像画舫的船舷;后面的北书房就是画舫的尾舱。这种船型书房的设计与顺德清晖园的“船厅”相似,体现了以岭南水乡为根本的设计理念,是清代南国风情的典型代表。
精湛讲究的民间工艺与华贵艳丽的装饰风格,让金楼多了一些浓烈与新奇,呈现出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金楼所有的家具都用酸枝木等名贵木材制作,屏门、门楣、檐板、厅壁、天花藻井等处的木雕则全用珍贵的柚木精制而成,大面积精妙的木雕工艺与耀眼的金箔贴面珠联璧合,绚丽典雅,极尽雍容华贵之美。木雕的雕刻手法也十分丰富,有透雕、深雕、浅雕、线刻及玻璃镶嵌等。据说,金楼木雕与广州陈家祠砖雕同出晚清名家梁进兄弟的刻刀下,其艺术价值堪与陈家祠砖雕相媲美。
木雕题材上雅与俗的巧妙融合,反映了岭南艺术海纳百川的气度。金楼的木雕图案多采用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既有“岁寒三友”“松鹤延年”“兰桂齐芳”等典雅吉祥的图案,也有很多传统的纹饰、花鸟造型,还有渔翁小童、浣衣少女等生活形象。最为特别的是,窗花的主体造型以寿桃和丝瓜取代一般藏书楼常用的冰纹、梅花纹、如意纹、云纹等纹样,为金楼增添了几分乡土气息。与传统题材交相辉映的是,金楼木雕还大量采用岭南果木题材,如在窗楣和窗脚刻上石榴及桃花图案,取石榴多子、桃花多财之意,再如杨桃(有“扬眉吐气”之寓)、荔枝(谐音“利枝”,取大吉大利之意;同时民间常用荔枝、桂圆、核桃表示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佛手瓜(形似佛手,谐音“福寿”)等图案,则以象征、谐音等手法来寄寓美好的愿景,对财富功名与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及坦率表达,体现出真诚、务实、进取的岭南文化特质,也直观地反映了佛山顺德的农业生态特色。
展现中西合璧艺术风格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本是一对难以协调的矛盾,但从晚清开始,“中式风格+西式元素”的混搭建筑却在岭南大地风靡一时,设计者将中西文化协调得妥帖自然,甚至达到一种极致。碧江金楼也是中西合璧的一个典范。金楼内的廊柱、门框、挂落、吊顶就呈现出不同风格的混搭。如西式罗马柱与灰塑装饰上的传统题材相映成趣,巴洛克拱形门楣与园林景墙上的中式元素巧妙交织,进口套色玻璃上装饰着充满东方情调的彩绘或图案,传统木雕上的线条和纹饰充满了西方巴洛克艺术的影子。挂落、吊顶采用的是传统的结构方式,其装饰门框则被打造成一面西洋立镜的样子。这些设计既传统又新潮,体现了岭南建筑不拘一格、兼收并蓄的特点,是岭南海洋文化开放多元、纳新求变的最好见证,也彰显了岭南人包容、开放的胸怀与智慧。
金楼还收藏有刘墉、宋湘等清代名家题写的木、石匾额和戴鸿慈以及多位清代顺德进士、举人题赠的书画翰墨真迹,陈列着大批原汁原味的清代家具以及珍稀的清代官轿、雕花跋步床,令人叹为观止。金楼的后花园里,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称为碧江版“清明上河图”的“碧江廿四咏铸铜壁雕”。清朝道光年间,苏氏子孙苏鹤作二十四首七绝诗,以歌咏碧江当地的风物人情。铜壁雕便是以其诗咏为基础,一诗一画,重现了碧江的富庶与繁华。“木船三路各停桡,猪囝笼归灞岸挑。北道未开龙眼厂,荔枝红满德云桥。”“双峰连翠似屏环,家染云笺赛五蛮。借问浣花溪畔女,何如侬住碧江湾?”这些诗句充分流露出作为碧江人的幸福与自豪!
数百年来,碧江金楼恬静地伫立于岭南古村,与乡民共同构建着这方水土的历史性格。开放、包容、通达、务实、平和、锐进、守正、创新,多元化的品质熔铸成一种温润的岭南气象,从一面面山墙中溢出,从一块块青砖中溢出,从一片片金箔中溢出,从一道道雕纹中溢出,它意气昂扬,回旋着,升腾着,散落于岭南大地,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