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痘局,又称牛痘局,是晚清时期为防治天花、接种牛痘而设置的卫生机构。高州府地处广东西部,晚清时为粤西灾疫的集中暴发地区,并以吴川、茂名等地最甚。同治七年(1868),为预防天花,高州知府聂亦峰在当地设立了第一个洋痘局。《聂亦峰先生为宰公牍》是聂亦峰任官期间所撰写的公文集,其中《设局施种洋痘示》《谕各乡设立分局施种洋痘》《再定施种洋痘章程》《附录缄寄后任崧公永开洋痘局一稿》等文详细记载了他在岭南推广牛痘接种的措施,从中可以反映出晚清高州府洋痘局的运转及问题。
聂亦峰与高州府洋痘局的设立
天花自古以来就是对人体健康产生巨大威胁的烈性传染病,岭南天花最早见于乾隆《潮州府志》。顺治十四年(1657)春,广东揭阳地区暴发痘疫,“是时民间延医家种痘,择痘之稀而平安者,取其痂贮之,临用以痂塞小儿鼻孔,吸其气而痘发,此后无夭札者”。唐宋时期,中国便出现了人痘接种的方法,后经西人改进,发明了牛痘接种法。嘉道之时,牛痘接种经由澳门传入岭南,进而在内地普及。晚清洋痘局最早出现于广州,高州府洋痘局虽不是全国第一个施种牛痘的机构,但是其成立时间较早,这主要归功于时任高州知府的聂亦峰。
聂亦峰,字尔康,衡州府衡山县(今衡阳市衡山县)人,晚清地方官,咸丰二年(1852)中进士,钦点翰林,历任新会、南海等地知县,官至高州知府。曾国藩对其评价称:“每到一处,都捐献养廉银办公益,断狱清明服众,百姓拥戴,官声口碑好。”聂亦峰任新会知县时,便倡置牛痘局,“专请名医,长开一局,共计数年之久,约济二万余人”。在担任高州知府之后,聂亦峰为“保婴孩”,于府城关帝庙设洋痘公所,即洋痘局,负责接种牛痘事宜,并从本城逐步推广至下辖县乡。关于高州府洋痘局的成立时间,文献虽无明确记载,但根据《高州府志》可知,聂亦峰在高州任上的时间为“七年三月署”,后任崧骏于“七年闰四月任”,由此可以推断,聂氏在高州任期仅二月余,故洋痘局设立时间可以确定为同治七年。
高州府洋痘局的经营与运转
聂亦峰在高州任上时间虽短,但其出台的多项规章制度,确立了洋痘局的基本运转机制,使其成为当时较为成功的官办接种牛痘机构。
洋痘局在开诊前几日会张贴告示,种痘者需提前一日赴局挂号,如果痘局转至乡间,将提前告知民众。种痘之日,宜早不宜迟,避免下午时间紧张不能全种。种痘者需按排号,依次传种,不得搅乱顺序。同时,接种者必须是无病儿童,若有疯症、恶疮及内病者,不予种痘,挂号金额亦不退还。传浆儿童亦需为无病浆足者,每种一名,给还浆者钱百文。如浆多种少,挑选优质痘浆进行储存;若浆少种多,则下次再种。接种者还浆的日期,以七日为一期,每月四期。痘局以府城施种为主,种毕再于各乡施种,周而复始,不能常驻一处。此外,如有妇女携儿童赴局,必须有男性陪同,痘局分设男女两厅,不准男女混杂,以免有失体统。
除府城外,各乡所亦设痘局。州县乡间预备房屋三间,以备痘医居住。种痘之所,要求开阔明亮,不宜“暑雨风寒”,亦忌男女混杂。同府城一样,种痘者先行挂号,按号接种,出钱百文,给予还浆儿童,此外无另外收费。一乡接种完毕,痘局转至他乡,各乡接种完后,再回本城,周而复始。
痘医方面,高州府痘医主要是梁廷华。痘医束脩、伙食、轿资等费用,皆由官府养廉银资助,痘医不得私自多收诊费,若有下属或痘局人员私自勒索,将被追究责任。种痘者如想在家施种,痘医可在闲暇之时前往,但不得耽误工作,亦不能赴十里之外之地。在种痘时,聂亦峰还要求痘医注意对痘浆均衡使用,“不得任意弃取”。
由于高州府下辖六州县,地方辽阔,聂亦峰饬告各地官绅,统一按照规定办理。而关于洋痘局的经营资金,每年约需二百余金,聂亦峰在开局之初拿出自己的养廉银维持开支。调任之后,他向后任知府提出建议,即令郡中二十余处税口每月捐助数钱,以此凑成痘局经费,这也使洋痘局得以维持下去。
洋痘局面临的问题
高州府洋痘局的设立,推动了本地医疗卫生的发展,但痘局在实际运转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梁其姿总结了19世纪70年代牛痘推动者的种种困扰,如痘苗供应中断,人们对接种技术的怀疑,人痘师、传统儿科医生以及卖药者的刻意打压,这些问题在当时的高州府洋痘局也时有出现。据文献记载,高州府设立洋痘局后,还是不能完全消灭天花,这与牛痘推广的成效欠佳有较大关系。
首先,高州府虽然设立痘局,但由于下辖县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民众多为贫寒之家,加之信息不畅,不知此法,导致接种率不高。对此,聂亦峰也承认,“此间之人,不知此法之妙,贫民或限于无力,难以访寻,穷乡或惮于远行,仍多贻误”。
其次,牛痘接种术传入中国不久,懂得牛痘接种的医生甚少,高州府衙“亟议施种洋痘,郡中难得其人”,后参将王聚轩“遍为咨访,始得梁生廷华”。而一些士大夫和使用人痘接种的痘师对牛痘接种法也持抗拒态度,老痘师为维持原有地位,对新技术采取抗拒态度,这也影响了牛痘接种的推广。同时,府县往返不便捷,特别是岭南湿热,使得疫苗不便保存。
再次,民众对近代西方医学的陌生和疑虑,以及自身的传统观念,是影响牛痘接种的又一主要因素。聂亦峰发现,“出痘之家,如遇非常之厄,其父母忧危恐惧,祈祷遍于神祇”。由于民众不了解牛痘接种术,疑虑其是否存在危害。为打消民众顾虑,聂亦峰让自己的女儿先行试种,以此证明牛痘接种没有危害,民众知道真有实效,“且于还浆之时,小儿犹可获利,则皆争先恐后,每次率百余人”,之后每月接种约千人,每年可达万余人。此外,儿童在接种牛痘后,父母害怕伤及元气,届期不肯还浆。聂亦峰劝导民众称:“汝子恐伤元气,不肯还浆,别人之子还浆,独不怕伤元气?若人人怕伤元气,人人皆不还浆,则汝子无处取浆,痘又何从得种?”聂亦峰还用以钱买浆的政策来收集痘浆,使痘浆可以维持一定的储量。
晚清高州府之所以能较早的设立洋痘局,一方面是因为高州地处岭南,能够较早接触到澳门传来的牛痘接种术;另一方面是地方官聂亦峰思想较为开明,且为政清廉、政绩突出,甚至捐献自己的养廉银兴办痘局。这些原因促使高州府洋痘局成为当时较早的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公共卫生机构,这与当时广州非官方的牛痘接种有很大差异。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医学疫情防控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20&ZD22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