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南海之滨文物荟萃 海上丝路再谱新篇

——读《南流江航运与海上丝绸之路》

2022-04-27 作者:杜树海 李文冰 来源:人文岭南第122期

■《南流江航运与海上丝绸之路》

    2020年11月,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廖国一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毛明霞合著的《南流江航运与海上丝绸之路》。

  这部新书以通达合浦港和北部湾的南流江的历史文化为研究对象,解读了南流江古代航运,及其与海上丝绸之路、合浦港的关系。该书从“南流江自然环境”“南流江航运的发展”“南流江流域经济的发展”“南流江航运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南流江航运与民间信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进一步突出了南流江流域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书中提出,南流江航运在广西的航运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沟通海外与中原的黄金水道。南流江流域对整个岭南地区的开发,乃至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的经济文化交往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合浦人,廖国一是较早开展环北部湾区域史以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学者之一,从他笔尖流露出的,不仅是学者的专业与严谨,还有深厚的桑梓情谊与家国情怀。

  南流江、合浦港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据《合浦县志》记载,南流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发源于北流市大容山,是一条大致自东北向西南流的河流,沿途流经广西的北流和玉林玉州区、博白、浦北、合浦5个县(区),从合浦县南注入北部湾,全长287千米,流域面积9704平方千米,是广西独流入海的第一大河。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在汉武帝平定南越国、设置岭南九郡县以后,就开辟了从北部湾畔的合浦、徐闻和日南港出发,经由今天的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等地,前往今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的远洋贸易航线。这是史籍中关于汉代中国北部湾海岸至东南亚、南亚等地远洋贸易航线的最早记载。这条远洋贸易航线以丝绸贸易为主,故又称“海上丝绸之路”。

  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对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问题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合浦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有确实的文献和实物证据,并且比同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的广东徐闻更为重要和繁荣。目前,合浦地区已经发现了属于两汉时期的城址2座、汉代码头遗址1处,并且发掘了上千座汉墓、出土了近2万件海内外文物,进一步印证了学术界对合浦作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地位的判断,也把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推向了深入。

  南流江畔:文物荟萃、生业发达

  正如书中所言,在南流江流域出土的众多汉代文物中,存在大量具有外来元素、异域风情的物品,体现了东方物质文化交流枢纽地的空前盛况。这些物品包括玻璃、玛瑙、水晶、香料、低温釉陶壶以及胡人形象物件等。其中仅玻璃类器物就有三个不同的来源体系,分别是东南亚、印度与罗马。在合浦县堂排西汉晚期墓中出土的陶俑,就具有典型的“胡人”面貌特征,例如,竖眉、小眼、络腮胡等。

  南海之滨、南流江畔作为人员、物资与文化交流之地,其经济生产活动早在汉代就已经独具特色,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采珠业。合浦郡就以生产海水珍珠闻名,“合浦珠还”典故甚至传扬后世,汉成帝时,蒙冤迁至合浦的大臣王章就因致力于采珠业而积累百万家产。海水珍珠更是成为当时皇室上下、达官贵人的珍爱之物。

  由于北部湾一带海水含盐量高,加之日照充足,这就为海盐生产提供了优良条件。宋代以后合浦一带的海盐产业得到逐步开发,至明朝已有盐场十五家之多,所产海盐皆通过南流江运往广西各地、广东西部,俨然成为广西食盐的主要产地。

  总之,该书是一部视角新颖、结构严谨、包罗全面、体例科学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著,是关于合浦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成果,为谱写21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为合浦县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历史文化支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梁润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