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立冬,笔者应邀飞往南京参加全国著名作家江苏采风团活动。当时,我被安排分工写秦淮河。第一站来到江南贡院和中国科举博物馆。这里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鼎盛时可容纳2万余名考生同时考试,为全国贡院之冠。江南故国,十朝旧都,绝代风华。
清朝近三百年,江南文化繁茂一时,苏浙徽南就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地带。中国科举博物馆建于南京,顺理成章。经济繁荣带动文化教育,政治经济文化三向发力赢得话语权。文化建设的延伸优势至今仍在。而广东则是借助了海洋优势,盛衰起伏,奥妙无穷。
江浙是中国富庶地区,江南水乡,诗书传统,古代状元人数为中华之首。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按照现在的辖区计算,历史上苏州产生了45位文状元和5位武状元。其中,文状元数量占总量596位的7.55% ,数量遥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时期苏州共产生26位状元,占同期114位状元的22.81%、江苏49位状元的53.03% ,而同期苏州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左右。文化建设,需要百年功力、千年熏陶。因此,时至今日,苏州经济文化实力依然独步天下。
中华文化在南来北往、交流互动中,在各地形成了独有的特色。谈起江南文化,科举文化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对比广东而言,岭南文化则属于后来者。历史上广东共产生9位状元,无法与千年兴盛的苏州相比。但广东自有长处:向世界看,向海洋去。
若从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比较视域下探讨,被誉为“留学生之父”的广东香山(现珠海)容闳以及他所推动的近代中国首次官费赴美留学,是值得与苏州状元比较的历史人事。
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了120名10—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根据当时国内需求,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容闳策划、推动、组织留学,同时制定了考试规则,合格的人才能顺利进入预科,学习一年以后才可以出国留学。留学幼童大部分来自沿海省份,尤其是广东。很多家长认为,去美国留学远在天边,不知根底,而广东人向海洋敞开数百年,对跨洋看世界并不陌生。
漂洋过海去留学,与当时国人闭关锁国的封闭心态距离甚大。因容闳个人不懈努力,这120名留美幼童亦被时人称作“容闳留美幼童”。可见,容闳力推此事具有“文化突破意义”。留学实践影响了国内传统教育模式,大大提高了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构成了对科举考试科目的一次有力冲击。
容闳一生的经历就是中外交流的生动写照。他少年时在澳门、香港受教育,后前往美国读书,毕业于耶鲁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在美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容闳成为“中国向洋看世界”最初方阵中的一员。他一生不懈探索中华自强之路:向太平天国献策、推洋务办机器局、参加维新运动;做过曾国藩幕僚、游说于李鸿章、会见孙中山,与众多历史风云人物密切联系。他一生跌宕起伏,在中国文化迷阵里左冲右突,上下求索。他参加广州起义时,被推举为共和国大总统,但他力推孙中山;后半生走向革命,紧紧追随孙中山先生,也因此被清政府通缉。但视其一生,最为重要的历史贡献还是在于促成中国近代首次官派留学生。
1870年,在容闳的反复劝说下,曾国藩终于表示愿意向朝廷奏请官派留学生。朝廷批准后,于同治十年(1871)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容闳任副委员,负责幼童的美国教育。详细的留学生档案或许可证明赴美留学的功绩——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总之,卓越贡献者不在少数。容闳开风气之先,可谓桃李灼灼,中华英才。
笔者此前有幸参观珠海香洲区南屏村容闳博物馆。博物馆虽狭小,但内容丰富,凸显了“中国留学生之父”热血一生以及始终不渝实现教育兴国的夙愿。他是首位获耶鲁大学毕业证的中国留学生,促成中国幼童留学,功载史册。他先为清廷驻美副公使,官居二品,后为清廷通缉犯,最终支持孙中山;他人生跌宕起伏,意志与人品堪称典范与传奇。珠海也因容闳的功绩多了一些历史分量。
把两个与教育有关的历史人事放在一起比较,目的在于分析江南文化与岭南文化个性的不同。苏州的状元代表科举文化的顶峰,是江南千年繁盛的一个标志,属于中国内部的发展;而中国近代首次官派留学生,则是近代一个时间段相对短暂的教育实践,属于“开眼看世界”。二者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科举完结了,留学开始了,这或许正是中国近现代转折时期的一个重要时刻。岁月已逝,影响犹在;令人深思,回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