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失智老人已超过1300万。如何为这一庞大的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照顾,已成为家庭和社会关注的话题。现阶段,人们虽然意识到老龄化问题,但老人看护依旧难以从“私领域”转换至“公领域”,众多失智老人家庭承受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照护压力。传统的失智老人照顾模式已逐渐形成阶层差异,而这种差异源于经济基础和社会资源差异。同时可以预期的是,未来中国家庭的照顾能力与可及性还将下降。在此种境遇下,照顾失智老人的不同责任主体如何合理分担照顾责任,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
面临重重挑战
中国失智老人照顾责任正逐步由分离走向整合,面临由一元福利向多元福利供给主体转变的现实挑战:照顾体系薄弱、照顾市场不健全以及社会组织发展不充分。
失智老人照顾体系薄弱。失智老人照顾的全面性与特殊性,使政府对失智老人的福利供给难以满足其照护需求,在利益驱动和政策鼓励下,各类营利性质的失智老人照顾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缓解福利提供压力的同时,政府也因难以迅速准确获知全面信息而导致治理乏力。
失智老人照顾市场不健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性照顾市场出现不平衡。因照顾者和被照顾者双方信息不对称,专业照顾者能力参差不齐,家庭照顾者难以掌握全面信息,唯有通过高价获取非专业化服务。
失智老人社会组织发展欠缺。现阶段失智老人的社会组织运行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拨款,经济层面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自主筹资能力,在专业服务提供方面欠缺自主性与灵活性。基于失智老人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其经济吸引力弱,人才供给链易断裂,且不同类型的失智老人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机制尚未建立,难以实现真正意义的优势互补。
形成整合照顾模式
现有失智老人照顾模式依旧面临重重挑战,但与此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扬弃以往失智老人照顾弊端,发掘固有照顾资源优势,提供人性化的照护服务,是现阶段失智老人照顾不得不思考的方向,未来的照顾路径选择需要将居家照顾、失智友好型社区、机构照顾和社会宏观政策相融合。
居家照顾是失智老人照顾的基石,但居家照顾并非等同于家庭照顾,它更倾向于将传统家庭照顾责任从私领域逐步拓展至宏观的社会领域,能较好回应失智老人照护需求。通过搭建老年社工桥梁,为失智老人及其家庭链接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网络资源。家庭依据自身需求获取资源接受服务,失智老人不必离开熟悉的家居环境。但现阶段家庭照顾者基于现实原因,更多将个人精力集中于繁杂的日常生活照料,缺失高素质专业人员的支持。要让居家照顾真正成为失智老人的照顾基石,还需积极宣传,多专业协同合作。
建设失智友好型社区将是失智老人留守熟悉社区的重要方式。社区要达到失智老人拓展照顾的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第一,广泛宣传失智常识,协助普通社区居民提高对失智疾病的认知。第二,通过简单的认知障碍排查手段,例如运用失智检测量表对早期失智老人进行筛查,有针对性地搭建活动平台,增强其社区归属感。第三,与失智老人领域建筑师和设计师合作,在社区进行适宜于失智老人生活的家居和社区环境改造,其中包括适老化设施改造和失智症友好社区建设。可借鉴“友善站”理念,如,社区居民发现走失的失智老人,可联系“友善站”人员接送并处理。第四,在社区给早期和中期失智老人提供足够的社交机会,一定的社会交往可帮助失智老人维持语言能力和注意力的管控机能,激发老人的精神满足感。
失智老人照顾的核心是机构照顾。机构照顾具有全面性、专业性、安全性等特点,其在优质硬件设施、专业护理团队和降低照护压力等方面所展示的优势,决定了其未来将成为失智老人照顾的主力军。但要维系其核心位置,需要确定合适的专业方向。一方面,失智老人建筑设计者可将照顾场域从相对偏远的郊区转向普通人群熟悉的社区领域,小型化社区嵌入式失智老人设施可让失智老人同时享受机构与社区的便利。另一方面,促进多学科专业人员的协同合作,搭建正式照顾者与非正式照顾者的合作组织,如医生、护士、护工、社工、物理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团队,要与家属、邻里、自组织等非专业团队形成合力,将专业化服务融入日常照顾。
同时,相关社会政策不可缺少,这是失智老人照顾整合器。失智老人照顾作为复杂且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并非单纯依靠医疗或护理就能彻底解决。它的专业性、持续性,更需要不同部门的合作,达到照顾资源整合的目标。在自助、互助、共助的目标架构上,照顾不仅是家庭责任,更需通过政策延展使照护与医疗充分融合,让失智老人及家庭获取专业服务与尊严生活。在此目标导引下,家庭、社区、机构、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相互联动尤为必要。以政府为主导,依照地区和社区的特色,在社区融入照护和医疗,搭建失智老人整合照顾机制,让失智老人能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有尊严地走完人生道路。
未来如能将现有不同照顾资源进行合理化整合,在长期照护的政策框架下,逐步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社会融合的整合照顾模式,将更符合老年友好社区中参与者共建共享的积极老龄化理念。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失智老人整合照顾研究”(19BSH1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