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促进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两链融合”

2021-12-29 作者:孙伟 来源:人文岭南第119期

  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织的浪潮下,加快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促进产业创新的重要举措。广东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应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链、产业链的双向融合,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新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能逐步转换,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创新龙头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为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广东省政府出台了“科创十二条”“双创”深入发展等政策文件,并建立了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等机制为创新驱动保驾护航。

  2019年,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合计达到1.5万亿元,其中新能源产业约4100亿元、数字创意产业约4200亿元、集成电路产业超过12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近1800亿元、前沿新材料产业接近500亿元,呈现规模化发展趋势。

  广东省在科技投入方面R&D经费和R&D经费/本省GDP比重逐年增加,R&D经费投入保持快速增长,连续十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2018年总量达2704.7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R&D经费/本省GDP比重亦由2013年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31%提升到2019年占比的2.88%,科技创新的投入在不断加大。

  在科技产出方面专利申请总量逐年上升,2019年达到80.77万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也呈现逐年稳步增加的趋势。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有效发明专利量35.05万件,专利授权数70.97万件,区域创新能力遥遥领先,连续排名全国第一。

  发展面临瓶颈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仍面临着创新资源分散,发展层次有待提升,高性能芯片、基因工程等关键核心技术竞争力不足,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以及制造业所需关键原材料仍需大量依赖进口等挑战。

  一是创新资源过度倾斜导致创新链存在断裂,影响产业链的布局优化。广东省的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珠三角核心区,高端创新要素呈现出过度向首位城市倾斜态势,整体推进格局尚未形成,影响产业链的布局优化。珠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导致各创新要素产生“虹吸现象”,加剧了创新要素发展的不平衡。以R&D经费为例,珠三角占比连年升高,2018年达95.61%。在珠三角九市中,各市之间的差距也较大,深圳、广州、佛山、东莞占比远高于其他地市,四市R&D经费占全省的比重达83.31%,而占比最低的肇庆市仅为0.84%。

  2018年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发展区R&D经费总计占比不到全省总量的5%,尤其北部生态发展区更是存在研发投入力度不足、金融支持不够、人才流失严重、市场缺乏竞争力等现象。

  二是部分关键领域“卡脖子”情况较为突出,影响产业链的完整。当前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核心、关键产业技术,从产业分布看,“卡脖子”主要集中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环节,部分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基础能力不足。近年来,受经济全球化逆流、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种冲击,产业链升级较易出现“断链”“掉链”“堵链”现象,影响了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是创新主体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导致创新链与产业链割裂。广东省科技创新投入主要来自企业和政府,高校及研发机构作为知识创新主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贡献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结度不高。省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各自为战”,制约着创新成果的转化及创新绩效的提升。产学研不能高效协同创新的根本原因是各方追求的目标和价值不同。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两链双向融合”

  产业链强调“产”,创新链强调“学”和“研”,产学研三方需要形成合力,构建以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为牵引的利益共同体,使创新链推动产业链,产业链牵引创新链,实现战略新兴产业“两链双向融合”。

  第一,产业链拉动创新链融合:深入延链、补链、强链。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必须延长创新链,充分发挥珠三角核心区在人才、科技、金融等方面对粤东西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在先进基础材料、生物育种、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沿海经济带要广泛聚集高端创新资源,推进智能制造高端发展,北部生态区要依靠生态创新,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通过创新资源的整合实现“一核一带一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发展。

  塑造以主导企业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网络的“前端控制”机制,探索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环节的“卡脖子”问题,加大补链力度,补齐短板是保障产业链安全的关键领域;产业链上的主导企业应充分发挥“链主”的引领带动作用,整合和组织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构建创新资源集成机制,集聚区域内创新资源,系统把握产业链的短板、瓶颈、卡点、痛点和堵点,通过创新链的集成,让产业链重新运转起来,使产业链各环节重新发挥系统性功能。

  强化产业链技术备份和生态系统构建,增强韧性是保障产业链安全的重要环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化互联网技术、工业机器人等改造应用,推进企业生产装备智能化更新、绿色化改造;充分发挥数字等新型要素在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中的作用,促进数字等新型要素与其他要素的深度融合,通过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加快产业链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第二,创新链推动产业链融合:打造产业链上创新主体的利益共同体。建立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的协同发展机制,坚持利益共同体理念,由政府、企业、大学、行业协会、研究院所等各方主体参与组成“战略新兴产业创新联盟”,在系统评估重点产业链发展水平与“卡脖子”问题的基础上,聚焦共性技术路径突破的重大需求,围绕核心技术的目标导向进行攻关。瞄准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等源头创新布局产业链,引导创新链上的企业、科研机构、院校等联合攻关,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链上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生产力,以此来激发创新动力。利用互联网打造跨界融合的网上服务平台,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的技术协作,突破孤立主体创新行为,推动信息流通,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

  第三,建立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的政策配套机制。创新链、产业链的双向融合,需要依靠大量科技企业的高效研发。政策扶持方式可以采用政府资金通过财政拨款、贷款贴息、投资参股等方式直接注入科技企业,也可以借助税收激励、银行担保、政策倾斜等方式扶持科技企业发展。政府要通过更多的便利化服务体系,提供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营商环境,促进和推动以企业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和充实。

  总之,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既要坚持产业化导向,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依靠产业化创新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也要围绕创新链升级产业链,以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通过围绕全方位的自主创新链,打造和衍生出更有效率、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克服创新链碎片化和产业链低端锁定的困局,从而实现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相促共进。

  (本文系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税收激励政策研究”(2020A1010020044)阶段性成果)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梁润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