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被誉为“陆战之王”。199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国庆50周年阅兵式上,正当观众们还沉浸在刚刚结束的各徒步方队那整齐划一、气势恢弘的阵容和铿锵有力的步伐之时,一款造型与当时人们所了解的国产坦克59式、69式、79式三款半球形炮塔的中型坦克所截然不同的新型坦克,威风凛凛、势不可挡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这款坦克,就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主战坦克99式主战坦克的原型车。它的亮相,震惊了世界。
中外军事专家们沸腾了,“世界最先进主战坦克之一!”海内外炎黄子孙们振奋了,“我们有自己的现代化坦克了!”而此时,面对此情此景,观礼嘉宾席上一位耄耋老人早已泪流满面,他就是这款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坦克的总设计师祝榆生。
祝榆生,重庆人(1918—2014),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我国第三代坦克总设计师,曾任华东军政大学处长,解放军总高级步校训练部部长,哈军工炮兵工程系(二系)副主任,炮兵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前身)教育长、副院长,第五机械工业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兵器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秘书长等。
他以自身的不凡经历书写了动人的人生传奇,成为中国兵器工业发展史上不可抹去的辉煌篇章,也是镌刻于代代南理工人心灵之中、被南理工校史永远铭记的人物。
祝榆生的一生,堪称中国兵工的一部奋斗史。抗战时期,他被我军官兵誉为“兵工奇才”,其研制的石头地雷、平射迫击炮等武器屡建奇功;新中国成立后,他辗转于多所兵工院校、科研机构,参与了多种陆军武器装备的研制。
祝榆生的一生,写下了一段段传奇故事。为排除炮弹故障,他挺身而出,失去右臂仍坚守在兵工科研事业一线,后被人们尊称为“独臂总师”;为打造国之重器,年近古稀的他临危受命,历经十余载圆满完成我国新型主战坦克研制任务,实现我国主战坦克由仿研到自主研发的历史性跨越。2005年,祝榆生被授予“兵器工业科技发展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2019年,他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
军心亮剑 · 献身许国
祝榆生1918年11月出生于重庆巴县。1937年,面对旧中国之积贫积弱、战乱频仍,他怀抱军心救国的远大志向,努力考上了黄埔军校。为实现真正的抗日救国目标,祝榆生在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先后参加过30多次战斗,开启了军心亮剑、献身许国的传奇一生。
1946年,祝榆生被调到华东军政大学,任军教处副处长,负责军事教育,培训基层干部。1948年的一天,华东军政大学开始第三期军事训练,要进行他设计改造的平射炮的实弹射击试验,祝榆生讲解射击要领后,进行试射出现了事故,右臂被炸断,两次手术后,右臂被全部切除。然而,他依然笑对人生、刻苦钻研,不仅以顽强的毅力锻炼左手以实现生活自理,更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诠释了人之坚韧与伟大。
由于只有高中文化水平,他付出了异于常人的汗水和艰辛,全身心钻研军事技术,将技术与实战需求相结合,在1938年到1949年长达12年的战争岁月里,创造和改进了20余种武器和战斗器材,大大提升了我军的战斗力,例如能穿透三厘米钢板的反坦克枪榴弹、阻击战车的触发手雷等。1947年,祝榆生因此荣立一等功。
结缘炮工 · 狠抓教学
祝榆生与南京理工大学有着深厚的渊源,在南京理工大学的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1959年初,祝榆生出任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副主任。1960年,哈军工开始分建,炮兵工程系搬迁。1962年,祝榆生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同年夏天,学校在西安营建停止后,学院仍分散在三地教学施训,办学条件十分困难。孔从洲院长号召大家集思广益,为学院发展献计献策。祝榆生提出了与南京高射炮兵学校对调校址的想法,最先提出在南京孝陵卫建设新校址,为南京理工大学最终落脚紫金山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炮兵工程学院的教学方面,祝榆生作为分管教学工作的领导之一,在学校从哈军工分建之初,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学校专业设置的思路,搭建了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平台;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狠抓基础课的教学,高标准、严要求地组织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形成了学校重基础的良好教风与传统。
勇攀高峰 · 科研瞩目
1964年,祝榆生提出研制先进反坦克火炮,亲自作战术技术论证报告并下达设计任务,通过两年的反复攻关试验,破甲威力最终达到设计要求。至今令南理工人倍感骄傲的两项最终装备部队的成果——科82无后坐力炮和积木式迫击炮,均出自祝榆生的创意。
祝榆生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就关注反坦克武器的研究,在担任副院长并主管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后,更是关心这个领域的发展,并把研制性能优异的反坦克武器作为自己和学院重点研究的方向之一。
1964年秋季开学后,祝榆生查阅国外最先进的坦克资料,正式提出研制先进的反坦克火炮,以满足未来反坦克作战的需要。他组织学院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研讨,提出了82毫米无坐力炮及弹药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与各项技术指标。
由于当时尚无国家立项,在祝榆生坚持下,学院临时成立了专门的科研小组,他组织动员了几乎涉及学院大多数专业的一批专家,他认为学院是国内唯一开展炮兵装备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高等学府,应该大胆开拓,勇敢地走在前面。他曾到部队和南京相关军事学院有关战术教研室进行调研和查新,论证82毫米无坐力炮的战术技术指标,提出了当时非常严格及全新的无坐力炮设计思路。
至1966年,学院82毫米无坐力炮及弹药系统的探索性研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祝榆生首先提出武器系统的概念和初步的战术技术指标,并亲自主持了前期的研制工作,基本解决了飞行稳定性和增程的问题,形成了初步的总体设计方案。他是后来列装部队的82毫米无坐力炮及弹药系统研制的奠基人。
82毫米无坐力炮及弹药系统的研制探索,是学校继承哈军工精神的使命与担当,主动服务军队建设的眼界与气魄,为后续82毫米无坐力炮及弹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学院作为国防兵器科研重要单位,获邀参加大会,学院八二科研分队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八二科研分队主要参与完成的“营82毫米无坐力炮及火箭增程破甲弹”、“旋压药型罩及其对低速旋转破甲弹的威力补偿效应的研究”两项研制成果在大会上获奖。
花甲之年 · 锋芒再绽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与中国陆地接壤的国家多达14个,边疆领土安全面临许多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陆军急需装备新型主战坦克,中国兵器行业没有忘记祝榆生这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兵工老将。1984年,第三代主战坦克研制项目正式立项,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力邀已经离休的祝榆生担任项目总设计师。在“强军报国”的强烈使命召唤下,66岁的祝老心无旁骛地投入科研和实验中,用超越常人的毅力与时间进行赛跑。祝榆生要经常夹着沉重的资料包奔波于各个试验场地,由于没有右臂,行走时难以控制平衡,他常常摔跤。1990年,72岁的祝榆生在赶往技术协调会的路途中,摔断了三根肋骨,他强忍剧痛坚持到会议结束。这些磨砺都没有打垮他,他与团队成员一起不断克服重重困难。在三代坦克项目研制的过程中,南理工人也发挥了学科专业的优势,参与了其中多个子项目的研发。
数年风雨磨一剑,兵工老将绽锋芒。当历史的时针定格于1999年10月1日,在国庆50周年阅兵式的现场,首次公开露面的ZTZ99式三代主战坦克组成的方阵从天安门广场前隆隆驶过。2001年,第三代主战坦克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淡泊名利 · 军魂永铸
祝榆生作为三代主战坦克总设计师,得到了党和国家及军委等各级领导的关心,也获得了众多国家级荣誉。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他总是默默地退到聚光灯之外,低调谦逊,不居功、不求利,全身心完成国家委以的重任。他常说:“三代坦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大家一起做的工作。”
2014年10月23日,“三代坦克之父”祝榆生平静离世,享年96岁。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都对祝榆生作了相关报道和追念。斯人已逝,然而精神永驻。祝榆生用他一生的光辉实践生动地诠释了对祖国的赤胆忠心和“把一切献给党”的庄严承诺。他是南理工的骄傲,也是新中国兵器工业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熠熠生辉、映照初心。
(作者系南京理工大学校史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