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文昌北路,旧时是在城垣之外,距离老东门很近。在这条路上有一片一直被贵阳人称为莲花坡。这里既不见莲花又不见坡,因此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来历。其实,莲花坡的来历与藏在深巷里的君子亭有关。
君子亭坐落在莲花坡君子巷内,如今的君子亭已无亭可观,唯有四根风化泛白的石条楹柱镶嵌在民房墙体间,勉强示人。柱体上剥落不清的刻文,写满200年历史沧桑。
史料记载,君子亭是为了表达对王阳明的敬意,在明嘉靖年间由总兵沈希仪在东门外左侧原城墙下面朝阳明祠修建,又在亭前的水塘中种上莲花,突出了建亭的立意。这个莲花塘面积很大,花事又盛,因此远近闻名,是当时贵阳人游玩览胜之地。人们因花名地,也把莲塘所在的这个坡,称为极富诗意的莲花坡。
君子亭翻修过多次,在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巡抚许兆椿将亭修复,并题一联云:“傍郭临池,坐揽烟波迟素月;浮香送馥,人来殿阁扇熏风”。光绪十二年(1886年),贵阳人赵以炯考中状元,正值君子亭重修竣工,李端棻在京城撰联寄筑,刻于亭柱:“游钓记芳踪,重看莲沼波清,君子高风同仰止;秀灵钟间气,为报杏林春满,状元及第正归来。”此联刻于君子亭最外端两石柱上,至今依稀可辨。
莲花坡原貌消失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老居民曾这样回忆莲花坡当时的景象和生活:上世纪40年代末,君子亭还基本完好,莲花塘也倩影犹存。站在城基上往东向下看有一个军营,门口有兵持枪守卫。从军营旁边的小路,可以去阳明祠。
不见昔日莲花塘与君子亭,现在的莲花坡一片被划分为众多小巷,有的开起了深巷酒馆、特色餐饮,有的小巷名字还特有文艺范,比如鸿雁巷、传书巷。两条小巷相通联,但在上世纪70年代时,还统称为莲花坡。70年代后,贵阳市进行街道调整,两条巷子才有了名字,鸿雁巷住了很多电信职工,传书巷住的邮政职工多,寓意飞速发展的邮电事业如同“鸿雁传书”。今后,这些小巷还会不会再改名,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个地名的由来,都承载着贵阳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