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人文渊薮”“文物之邦”之称,孕育并保存了众多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她们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布满浙江大地。“浙江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浙江通志》中特设了一部《名城名镇名村专志》,可见名城名镇名村的价值和意义重大。截至2020年,浙江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座、名镇27个、名村4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座、名镇68个、名村175个,名城名镇名村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历史的积淀与坐标,是文化的结晶与象征。有了她们,我们的历史才更为丰厚悠长;有了她们,我们的文化才更为灿烂辉煌。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让我们打开《名城名镇名村专志》,涵泳浙江历史文化的根和魂。
一
杭嘉湖平原水乡,“浙里”最江南!
提起“江南”,有趣的是,人们对“何处是江南”众说纷纭,却高度赞同杭嘉湖乃江南精华之地。这也难怪,早已有诗为证: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曾漫游江南,宦居苏杭的白居易,此去经年,最恋恋不忘的是杭州,依然期待“何日更重游”。
“好山好水鱼米贱,人生只合老江南。”虽是胡奎对家乡海宁的自赏,但谁不想在环境优美、物价低廉的地方惬意生活终老呢?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戴表元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湖州的殊胜之处,道出了湖州独一无二的魅力。
杭嘉湖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城镇发展快、密集程度高,名城名镇名村数量多名气大。
杭州、嘉兴、湖州无一例外,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更是江南王国里的璀璨冠冕,冠绝江南的诗性符号。
8000年前,跨湖桥人驾着一叶独木舟开启了杭州文明史。5000年前,良渚人修建了“中华第一城”,创造了灿烂的良渚文化。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杭州,杭州之名始于此,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杭州一跃而“咽喉吴越,势雄江海”。唐代,杭州成为“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的东南名郡。随后吴越国、南宋先后定都于此,使杭州跻身中国六大古都。
今天的杭州,一步一故居,一步一馆舍,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拥有西湖文化景观、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和良渚古城遗址三项世界文化遗产。吴越文化、西湖文化、运河文化、宋韵文化、佛教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多种文化交相辉映,使杭州光芒四射,享誉世界。
嘉兴、湖州虽不及杭州声名显赫,但她们也有殊胜之处。嘉兴何其荣幸,中国革命从南湖红船启航,让嘉兴扬眉吐气。“江南清丽地,中国书画城”,足以让湖州为之自豪。
水乡多古镇,西塘、乌镇、南浔等美名远扬。她们宛若幽深雨巷里油纸伞下的江南女子,自带唐诗宋词的意韵,虽历经千年,细细品读,依旧韵味无穷。她们汇集了小桥流水、林园深巷、烟柳画桥、杏花春雨等几乎所有的江南柔美意象。她们是江南的封面,文化的标本,有了她们才有了“诗画江南、活力浙江”,才有了魅力中国。
二
宁绍台面海背山,既柔情似水,更刚健如山。
绍兴如玉,温润其形,刚健其心。
大禹治水,栉风沐雨,风餐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封禅、计功、归葬皆于会稽山。大禹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豪迈精神是绍兴风骨的序言。
2500年前,越王勾践创建越国都城,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创造了平吴霸越、北上称雄的辉煌业绩,树立了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不朽典范。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齐聚会稽兰亭,畅叙幽情,流觞曲水,饮酒赋诗。书圣王羲之微醺挥毫,写就“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墨香千年不退,成就绍兴“书法之乡”之美名。
随后,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陆游,“不负青天睡这场,松花落尽尚黄粱”的徐渭,到“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秋瑾,“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刚健一脉,不绝如缕。难怪木心曾言:“无骨的江南不只苏州,有骨的江南当看绍兴。”
绍兴风骨处处显,台州硬气人人知。
台州硬气植根于江南长城里。江南长城即临海台州府城墙,始建于东晋,依山就势,雄伟壮观,坚硬无比,有御敌和防洪双重功能。江南长城在明代抗倭斗争中作用巨大,抗倭名将戚继光改造了城墙的结构,加高加厚,并创造性地建造了13座空心敌台,极大地增强了防守能力。戚家军以临海古城为据点,九战九捷,大振国威。
台州硬气镌刻在仁人志士的骨髓里。明代大儒方孝孺宁愿被诛十族,也不愿低头服软为朱棣写登基诏书,这种硬气悲壮凌然;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遇害,鲁迅“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写诗著文加以纪念,称其“台州式硬气”。
三
金衢丽高山险阻,但阻挡不了精湛技艺的魅力。
龙泉因剑得名,凭瓷生辉,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列。
世界青瓷在中国,中国青瓷在龙泉。龙泉地处瓯江上游,瓷土蕴藏丰富,水路通达,山峦叠嶂,植被茂盛,气候宜人,优越的自然环境奠定了龙泉窑蓬勃发展的基础。龙泉青瓷始于南朝,兴于北宋,盛于南宋,“青如玉,明如理,声如磬”。1988年,大窑龙泉窑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09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全球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春秋时期,欧冶子铸龙渊剑,龙渊即为地名,唐讳渊,改曰龙泉。龙泉宝剑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成为“中华第一剑”。历代越王手持宝剑称雄于世,是何等霸气;吴越王钱镠“一剑霜寒十四州”是何等雄豪。李白“腰下有龙泉”,秋瑾“夜夜龙泉壁上鸣”的诗句中,龙泉成了宝剑的代称。2006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华最有名气的莫过于金华火腿。据考证,金华民间腌制火腿始于唐代。唐开元时,陈藏器撰写的《本草拾遗》载:“火骽(即火腿)产金华者佳”,距今已有1200余年。相传,宋代抗金名将宗泽,把家乡“腌腿”献给朝廷,赵构见其肉色鲜红似火,赞不绝口,赐名“火腿”,故又称“贡腿”。因火腿集中产于金华一带,俗称“金华火腿”。为纪念宗泽,后人把他奉为金华火腿业的祖师爷。金华火腿皮色黄亮、肉色红润、香气浓郁、形似琵琶,以色、香、味、形“四绝”闻名,是中国腌肉制品的精华,清代时已远销日本和东南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金华火腿在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上获金奖,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商品博览会上又获金奖。
2008年,金华火腿腌制技艺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列入的还有金华酒传统酿造技艺、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它们丰富了世人的味蕾,也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增添了分量。
名城名镇名村包蕴了浙江悠久厚重的历史之美、美妙绝伦的山水之美、弦歌不绝的人文之美、清新隽永的典雅之美、华丽精彩的蝶变之美,为浙江历史文化增光,也为中华文明添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名城名镇名村,守护好历史文化的根和魂,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系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