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新的春天。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指导下,中国历史学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期。与历史学其他学科一样,中国史学科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有力推进了中国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巩固与加强
20世纪上半期中国史研究的最重大成就,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历史相结合,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派,从而使中国历史研究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占据历史学的主流,中国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了突出成就。史学研究与史学指导思想、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时代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当代中国史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所规定,也是国家性质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得到空前巩固加强。
首先,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包括历史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习近平总书记还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做了更为深入的阐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对历史学来说,就是要坚持唯物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希望全国广大史学工作者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其次,强调必须全面认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探讨的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其科学性取决于史家所秉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而史学工作者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严谨求实、冷静钻研的态度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做到真懂真信,而不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最后,坚持为人民研究历史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研究历史上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中的积极作用,揭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历史研究的成果服务于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本质特征。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们廓清了迷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空前巩固与加强。
“三大体系”建设的主要成绩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中国史研究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上成绩卓著,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
学科体系是学科划分分类的一种体系,它是社会需要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上的客观反映。在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中国史学科体系构建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新时代中国史学科体系构建又有了跨越式的进展。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在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表示祝贺并指出:“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进古籍事业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中国史研究中的不少弱势学科得到扶持,学科整体建设加强。二是学科划分更加科学细密。如属于中国现代史的中共党史党建,在2021年被列为法学一级学科。2022年,文物与博物馆学被列为考古和历史学一级学科。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史学科评议组的指导下,很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自主设立了各具特色的二级、三级学科,适应了新时代中国史繁荣发展的各种需要。三是平台建设上了新台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2019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这是新时代中国史学科平台建设的重大成就。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了冷门绝学专项基金,甲骨文、金文、简帛、敦煌吐鲁番文书、徽学以及区域国别史研究等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类涉及中国史研究的集刊如雨后春笋,蔚为壮观,构成中国史学科建设平台上亮丽的风景线。
学术体系是关于某一学科专门知识的传承与研究体系,包括学术流派、学术观点、学术评价、研究与教学的理论方法等。学术体系在“三大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学科划分的实践检验,是话语表达的根本所在,是学术成果的最终标志。一句话,它是“三大体系”是否成熟的反映。新时代中国史学科的学术体系建设成就斐然。政治史研究在向纵深方向发展,特别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的道路问题受到重视与关注,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各时期政治制度史的各个层面都有了新的推进。政治文化和政治文明也进入研究视野。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不再是静态的描述而是力图从动态的角度把握整体的演变过程,并将制度史与政治史结合起来考查。经济史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一些重要的经济史研究机构和刊物创立,大批研究资料整理出版。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方法、理论都有新的变化,传统经济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继续得到关注,但研究重心的转移也十分明显。以“国家与社会”为理论分析框架的研究模式近年来广泛渗透于社会史研究,影响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国家立场,由基层社会入手,通过对普通民众社会生活状况的分析,探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其所预设的理论前提、核心内容、逻辑话语,在建构新的历史解释模式和研究范式,进而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与历史视野以及形成新的问题意识上,都令人瞩目。思想史在新时期所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简帛资料的发现极大地推进了先秦思想史的研究,特别是儒家、道家思想早期形态的研究。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有了新的认识,当然它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如何评价还不一致。思想史的研究领域明显拓宽,关注的热点增多,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此外,文化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等学科体系构建也更加丰富完善。
话语体系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外在表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内涵决定了话语体系的表达方式与时代特征。新时代中国史学科话语体系构建的突出特点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极大提升。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理论,如社会形态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理论,以及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理论,史学经世致用理论,在新时代话语体系中得到彰显。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发掘、梳理丰厚的中国史学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赋予传统话语新的内涵和现代表述,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构建当今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话语体系建设中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体现原创性与时代性,体现系统性与专业性的特点日益显著。
总之,新时代十年,是中国史学科“三大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十年。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进一步巩固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的丰富内涵,必将使中国史学科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